陈红专委员:要科学认识中医药,避免“神秘化”
几千年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发挥作用,也有养生保健功能,在更基础的层面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此次防治新冠肺炎过程中,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对打赢疫情防控战起到了独特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2018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结果: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工作稳步推进,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升,达到15.34%,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目标。各省在中医药知识普及中有许多好的做法,上海给每位家庭发放中医药养生知识读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发中医药进校园系列科普读物,如丛书、微课程、儿童读物等,并在其基础上构建“全方位中医药科普教育体系”,荣获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一等奖。浙江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中小学中医药知识读本。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陈红专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政府和相关单位做了许多中医药知识传播,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中医药健康知识的普及存在科普通俗化难度高,科普内容良莠不齐甚至夸大误导,打着中医药旗号不讲科学的现象,科普人才队伍也存在不足。关于中医药争议成为网络上分割成两派的激进命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全社会形成“科学认识中医药”“正确认识中医药”的良好氛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迫切需要采取更为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全民中医药知识科学普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陈红专建议:
一、加强对各类媒体中医药知识的监管,避免中医药知识传播中的泛化、神秘化现象。鼓励更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医疗机构中医药专家致力于有针对性健康科普工作,中医药界还要共同努力对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加以梳理、区分、扬弃。
二、加强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中医药博物馆是弘扬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极好场所,可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但中医药博物馆运行普遍面临经费和人才的压力,亟需政府专门投入。
三、注重对青少年的中医药知识科普。结合学校健康教育,通过第二课堂和生动活泼形式,开展经常性的中医药进校园科普教育和实践等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治未病等健康理念和知识。开发和推广中医药科普教育的中小学活动。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