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评论之六】
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开放发展
——六论学习贯彻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
一把草药,几根银针,便能成就一双除病离苦的妙手。口传心授数千年,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如一脉清泉,流淌着智慧,融入百姓的生活,却也在汇入时代发展大潮的激荡中出现了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等问题,制约着发展的道路。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写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批示,又提出“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中医是一项”,以贯通古今、放眼世界的视野,为中医药事业正本清源,重新激活了发展源泉。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振奋了万千中医人的精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将“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写入重点任务,再次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让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浪潮冲破桎梏、奔涌而来。
这是一条传承创新之路,也是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坚持传承,方能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中医药的传承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体现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中医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事业发展的命脉。而传承不足的问题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面对全球健康挑战,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有了更大的意义。为此,《意见》提出“加强典籍研究利用,编撰中华医藏,制定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等,把传承工作做深、做实、做透。
坚持创新,才能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不日新者必日退,事业的发展最忌“一潭死水”,疾病谱的变化、现代化的挑战都不断催促着中医药为自身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本就秉承着原创思维的中医药学,亟待在新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 “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当创新鲜明地写在中医药发展的旗帜上,便不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真正落到发展的每个实处。
坚持开放,让中医药发展终能汇流入海。从以复方青蒿素群防群治、全民服药为主的快速清除疟疾“中国方案”到传统医学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医药在全球卫生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在《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中,50%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占比仅次于“中餐”。实践告诉我们,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愈坚定,事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就愈迅速。“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推动中医中药国际标准制定”,乘开放发展东风,中医药终将成为深受全球人民欢迎的“中国处方”。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以传承创新和开放发展为路径,尊古而不泥古,开放而不离宗,承载着中医药发展的汩汩清泉定能汇聚成海,不仅将有力推动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为人类健康带来无限福祉,更能够促进各国间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本报评论员 李芮)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