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华章
截至2018年底,开设中医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345所
培养中医药不同领域的领军、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5000余名,建设了2500个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2012~2018年中医医疗机构各项指标增长率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位置。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事业走上了行稳致远的“高速路”。
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绘就中医药事业蓝图;五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铺就中医药服务人民的新征程。政策强基、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走向世界,中医药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引领下,正在崭新的坐标系上书写新时代的壮丽华章。
强基固本
中医药政策机制日益完善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中医药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不断夯实,政策机制日益完善,中医药战略地位跃上了新的高度。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3年前,《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绘制了事业振兴发展的路线图,由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晰。
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终于诞生,圆了几代中医药人夙愿。
回顾参与中医药法草案3次审议的经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感慨颇深,写下诗句“九章鼎立行如金,六十三条字赛珠”。历经三十余年,中医药人以铁杵磨针的毅力成就了这部字字千钧的法律。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有了“国法”的保障和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纲举目张。
《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等一系列体现中医药特点和发展规律、符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中医药政策法规体系正逐步成形,成为护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办中医诊所“门宽了”,确有专长者行医“路通了”。
一组数据说明了政策红利带来的社会效应。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推进实施中医诊所备案制的背景下,中医类机构数增幅最为明显,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0738个,较2017年增加6495个,其中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增加6125个,占增长总数的94.3%。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中医药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服务民生
强化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惠民成效得以彰显,百姓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不断提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服务人民健康事业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惠民成效得以彰显,百姓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不断提升。
以服务民生为基,中医药之树根茂实遂。
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中医药以较少的资源总量提供了较多的服务份额,放大医改惠民效果。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迅速。2012年到2018年几年间,中医医疗机构增长54.32%;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74.87%;医师人数增长56.25%;年诊疗人次增长44.20%。中医类医院从3397家增加到4939家,增长45%;中医类诊所从34645家增加到52799家,增长52%;中医类门诊部从1215家增加到2958家,增长143%。
从推动医联体建设、促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发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从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步伐,到发挥中医药健康服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医疗事业建设的经纬线织密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
以发挥优势为用,中医药新枝又发嫩芽。
2012年以来,中医药与养老、旅游、体育、食品、互联网等行业融合发展,与扶贫、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工作携手共进。
2019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口帮扶的山西省五寨县正式脱贫摘帽。“很多村民有腰腿痛、关节炎,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等,五寨的乡村医生李爱萍已经成为一名针灸好手。现在,五寨县12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基层中医馆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对中医馆房屋进行修缮、装修,配备了标准化诊疗床、中药饮片柜、基本康复器具及中医适宜技术常用器具等。扶持重点专科、培养中医人才。近年来,五寨县围绕脱贫攻坚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健康扶贫提升了百姓“获得感”。
五寨的脱贫之路只是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的一个缩影。从中药材种植到饮片、中成药生产加工,再到中医药健康医疗服务,覆盖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中医药事业正带动全链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强劲动力。
发展中药产业园,发力中医健康产业。各地纷纷布局,“热敏灸”、艾草产业发展举措出台实施,道地中药材产业园相继成立。中医药事业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于辽阔大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在兴建“定制药园”繁育良材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相结合的和谐发展之路。
无论是在黄沙漫天的西北、还是在沃土连绵的东北,无论是在风吹草低的北疆,还是在鱼翔浅底的南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甘露福泽大地。千百年来,诞生于这片土地又滋养这片沃土的中医药,在这里又汲取了新的营养,焕发新时代的生机活力。
振兴科教
传承创新发展民族瑰宝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创新突破不断涌现。无论临床还是科研,中医药人正在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屠呦呦颁授“共和国勋章”,这是共和国对中医药人的最高褒奖。“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4年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这一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再次受到全世界瞩目。
然而,如何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是中医人的责任使命。
一手抓传承——
事业传承离不开人才培养。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摇篮。截至2018年底,开设中医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345所(其中,独立设置的中医药本科院校25所),在校生数91.1万人、毕业生数23.4万人。独立设置了一批民族医药专业,促进了少数民族医药教育的发展。
中医药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的高质量中医药人才为目标,深化医教协同育人,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中医药学科结构,推动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先后建设了185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79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着力适应健康服务需求,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医药大学。
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2018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组织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培养中医药不同领域的领军、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5000余名,建设了2500个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着力加强中医药活态传承,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人才。
人才褒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先后评选表彰了90名国医大师、100名全国名中医、80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60名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同时,指导和推动各地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活动,着力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褒奖激励机制。
一手抓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0项。其中,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完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病临床科研网络,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新模式,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诊疗规范和中药新药。在全国31个省(区、市)2042个县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成由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心、65个监测站组成的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布局建设2个种质资源库。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创新突破不断涌现。无论临床还是科研,中医药人正在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
走向世界
中医药发展成果开放共享
如今,中医药已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卫生与健康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新亮点
2017年1月18日,瑞士日内瓦。
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共同见证了中国政府和世卫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出席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这个浑身布满穴位的铜人雕塑,吸引了世界目光。
习近平主席在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上的致辞中指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中国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
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广东考察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如今,中医药已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卫生与健康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新亮点。中医药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议、中国—东盟卫生部长会议、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中阿卫生合作论坛的重要议题。ISO/TC249正式命名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中医药国际标准不断涌现。中医关怀计划列入惠侨工程,走进10余个国家,惠及万余侨胞。
近两年中医药走出去取得丰硕成果,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2018年8月,2018中非卫生合作高级别会议在京召开,中非传统医药合作专题论坛同期举办,大会通过了《2018中非卫生合作北京倡议》,加强政府间合作等相关传统医药内容被纳入。
2018年11月,“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2010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后,包含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又一次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同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与世卫组织副总干事索姆娅∙斯瓦米娜珊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传统医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内容涵盖标准规范等方面。
2019年3月12日,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中心立足推动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融合发展,促使中医药循证证据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广泛的接受、推广。
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这是中国中医药人历经十余年持续努力所取得的宝贵成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振兴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医药人正迎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破浪前行。(罗乃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