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仝俐功:把中医的根扎到农村
1969年,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培训班分别留念,图中第一排左三为仝俐功。
新中国走过的70载岁月里,中医人谱写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汇聚起中医药发展的洪流,我的父亲便是这其中的一朵浪花。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69年,是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为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专门组织的中医培训班的分别留念,我有幸聆听父亲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
我的父亲仝俐功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父亲1934年出生于河南农村的一个中医世家,6岁开始学医,10岁入门,16岁开始临床,1956年到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工作,现85岁高龄仍坚持出门诊。
父亲从医69年,值得回味的往事很多,但最令他难以忘怀的还是1965年。那一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从1965年下半年开始至1973年,父亲每年都奔赴各县区,或担任赤脚医生的培训,卫生员和民兵卫生员的教学工作,或在农村巡回医疗,或合二为一,在巡回医疗的同时承担教学任务。
父亲在教学上从不马虎,下足了功夫。由于父亲河南口音重,为了让学生听得懂,他长期坚持练普通话发音。他的课总是通俗易懂,简洁准确,妙趣横生,很受学生欢迎。也因此,他被长期分配教学任务,多次当选“优秀教师”“模范老师”。8年间,父亲培训各类农村学生1000多人,可以说是桃李遍乡村。这些学生大多成了农村合作医疗站的骨干力量,也有不少赤脚医生后来经过深造进入市、县级医院工作。
说起巡回医疗,父亲更是激动不已。那个令他魂牵梦绕、思绪万千的麻家台和乡亲们,都清晰地出现在了他的眼前……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是离市区100多公里的偏僻山区,而麻家台还在陇县偏僻的大山里,更让人唏嘘的是,这里的水极度缺碘,瘿瓜瓜(即甲状腺肿大)、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很严重。
1973年,父亲到麻家台,一待就是七八个月。当时医疗队共6人,父亲是队长。麻家台公社有12个生产队,父亲他们要负责整个公社和所有生产队的巡回医疗工作。医疗队人员统一驻扎在丁家山大队,队上专门抽调了一位50多岁的大嫂为他们烧水做饭。父亲他们一到麻家台,就开始走村串户,察水源、观圈舍,检查环境卫生状况,收集地方病的案例。他们宣传普及卫生常识与防治疾病的知识,提出改水清源方案,并与防疫站的同志一同探测水源,一同改善水质。另外,父亲还提出由当地政府出面,让幼小的孩子们每年到山外居住半年,也就是“换水”的方案。这些措施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对那些因大骨节病而造成的关节疼痛患者,医疗队则给他们扎针、艾灸、拔火罐,缓解病情,减轻疼痛,受到当地人的普遍赞誉。
父亲在麻家台期间,尽心尽力为当地农民看病。一次,父亲去出诊,路遇一男子突然仆倒,浑身抽搐,两眼上翻,口吐白沫。父亲立刻意识到这人是癫痫发作,便立即从药箱里取出银针,几针下去,患者就停止了发作,并很快苏醒过来,现场围观的人无不拍手称赞。还有一次,一位年轻小伙急急跑来叫父亲给他妻子看病,说他妻子三天前因与邻里发生口角,精神上受到刺激,忧闷不乐,后自感怕冷、喉痛、舌根发硬,随即失音,服用西药无效。父亲赶到他们家里,只见患者意识清晰,面色红润,没有病容,行动如常,就是神态焦急,哑不能言。父亲诊断为暴喑症,随即给她扎针治疗。当留针捻动约3分钟时,患者突然发出了声音,5分钟后,问话能含糊答复,留针约8分钟时,则言谈自若,令患者及在场的亲属甚是惊奇。
我们家现在还保留着一根三尺多长的细木棍,是鸡骨头木,细且坚韧,不容易折断,是父亲从麻家台带回来的。这根木棍是父亲当时走村串户行医的防身器,因为山里有野狗、狼等。有天父亲去山里出诊,突然看见有两只野狗迎面扑来,父亲使出浑身气力挥起棍子作为防御才把野狗打跑。父亲从此有了底气,说有了这根棍子,即使今后碰见狼也不怕了。
陕西地区自古有着“秦地无闲草”之称。父亲在农村巡回医疗时还常常跟随当地药农去山上采药,采回来的药材主要用于补充医疗队草药的不足。父亲将药洗净、晾干,然后进行筛选、烘焙、分切、碾杵,他甚至还学会了熬膏、制药丸等制药手法。
如今,跨越50多年的时光回望,父亲仍能清晰回忆起那些年去农村工作时的心情和愿望。他说:“当时的心情很激动,愿望很朴素,就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家做些事、出些力,为农民朋友们看看病,减轻些痛苦。”(仝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