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瑞五和他的弟子们

时间:2019-07-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谢文松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 1964年,中医王瑞五与弟子们合影于安阳中医联合诊所门前。

  这张照片是中医王瑞五与弟子们1964年2月8日在诊室前的一张合影,背景建筑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华门的安阳中医联合诊所,即安阳市中医院的前身。诊室门楣上的“为民除疾”牌匾是44位患者联合赠送给王瑞五的,显示出王瑞五在患者中的崇高威望。

“贫苦百姓需要我”

  王瑞五是河南安阳人,是清末民初活跃在豫北地区的知名中医专家,尤以儿科见长,被誉为“豫北儿科王”。王瑞五曾任安阳市中医学会会长,1964年被河南省卫生厅评为河南省名老中医。

  王瑞五少时聪颖,对中医药兴趣浓厚,12岁从师于清末名医李可辛,继又投师名医张思尧。王瑞五从学七载,尽得两位名师真传,19岁即自立为业,于北京、上海、郑州等地行医。王瑞五善于总结经验,创儿科散剂26剂,自成一家。1954年冬,王瑞五与安阳名中医王耀南、张志兴、闫西鲁等联合开办中医联合诊所,主持儿科,与其助手、门人十余人,每日诊数百人次,愈者十居八九,广受赞扬。王瑞五中医造诣深厚,博览群书,在临床上融汇贯通,集众之长,善用宣、通、清、消四法,尤在中医儿科领域建树颇多,著有遗稿《临症医案》《医学格言》《中医儿科临床概要》《中医儿科散剂的应用》传世,可惜这些珍贵资料大多已遗失。

  上世纪初,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西医大行其道,政府不重视中医,没有设置管理中医的机构,也没有公立的中医学府和研究机构,中医药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这个情境,家人和朋友都劝王瑞五放弃中医。王瑞五当即拒绝,说:“我做中医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多患者能得到康复,现在那些贫苦百姓仍然需要我,我怎可弃他们于不顾呢!”在当时中医日渐式微的大环境下,王瑞五矢志不移,沿着中医道路坚定前行。

独树一帜重传承

  俗话说“用药如用兵”,面对中医众多疗法,王瑞五在儿科诊疗中选择了“清、消、合”这三大适合儿童体质的疗法。王瑞五遣方用药非常灵活,研制了清热散、香莲散、牛黄散,临证时常以小量泻下剂攻里散、三一散、利水散,淸实热而不泻下;研制了消导散,但对香莲散、牛黄散、沆瀣散、一捻金等,改变用量后亦具消导作用;研制了顺气散、游山散、活血散,而泻下方剂攻里散、三一散等减其常量,亦起和解作用。通过配伍、用量变化,他配制出了适用于不同年龄、病情、体质的各类处方,达到了运用自如而不逾矩的境界。王瑞五常说“奇方之外有奇方,活法之外有活法。”王瑞五主张学中医不仅在书本上,而且要在临床实践中理解、体会方药的功能。

  王瑞五从不吝啬为弟子授业解惑。他认为医术应该拿出来共享,这样才会有更多医者为百姓谋福。也正因如此,王瑞五的学术才会在不断传承中得以完善并流传至今。王瑞五在教导弟子的时候从不马虎,从最简单的认中药到细致入微的诊断,王瑞五都亲力亲为。他白天为患者诊病,同时向弟子讲解病因、病机,再根据所开药方来讲解各味中草药的药性,弟子们做好记录后,晚上王瑞五再进行整理补充,并解答弟子们所想到的问题。除此之外,王瑞五还常设考题,以此检验弟子们的中医知识储备情况;在考题中也常做另外的假设,考验弟子们的应变能力。在王瑞五的教授下,弟子们都争相学习,医术突飞猛进。

  1968年冬天,82岁高龄的王瑞五与世长辞,但其崇高品德和宝贵学术思想永不磨灭,他留下来的26首儿科散剂名方惠及了千千万万患者,影响已远超安阳这片天地。

  王瑞五虽然离世,但他的传人已然成长起来,成为了河南省乃至国家中医儿科的主力军之一,王瑞五的学术衣钵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其传人在北京、天津、郑州等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成为全国诸多三甲中医院儿科的中坚力量。

  在这张照片中,位于前排右二的张禹德曾是安阳市中医院中医儿科的知名老中医,现已80余岁。张禹德说起恩师王瑞五,仍然是侃侃而谈,充满了浓浓的情意和无限敬意。位于后排右一的是安阳市中医院原副院长、儿科的老主任、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之藻。作为王瑞五学术思想第二代传承人之一,杨之藻在中医儿科领域耕耘50余载,学验颇丰,桃李成林,现仍活跃在儿科临床一线。

  一张照片铭记着历史,也昭示着未来。回溯半个多世纪前,王瑞五对家人和弟子们的告诫尤在耳:以民为善,兼济天下,勤求博采,仁爱为本,才能终成大医。(谢文松)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