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见证了中医院的成长

时间:2019-06-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何爱军

  1988年,我从湖北省孝感卫生学校助产班毕业,被分配到孝感市中医院工作。记得那天,我拿着“报到证”从卫生局出来,沿着后湖边的小路走,发现路边有一排低矮的平房,屋顶几乎和路面平齐,沿着五六级台阶下去,大门边挂着一块孝感市中医院的牌子,原来这就是我即将上班的地方啊!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同事们告诉我,中医院成立于1984年元月,当时仅有几间低矮狭窄的办公用房,30多名职工,2名主治医师,40张病床。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中医院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是出了名的好,因此,仍然吸引了不少病人前来就医。当时最有名的中医内科医生是院长丁雪安,每周一、四上午是他坐专家门诊的时间,病人们几乎要挤破门。

  在中医院,我了解了刮痧、针刺、艾灸、火罐、推拿按摩、穴位敷贴等都是中医传统疗法,并亲身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

  一天,我去看望父亲,见他佝偻着背,身子往一边歪斜着,原来是闪了腰。我急忙带他到中医院治疗,当时接诊的医生在父亲手背上选取穴位,扎了几根银针,然后让父亲走动一会,20分钟后,将银针取下,让父亲活动活动腰身,父亲的腰板一下子挺直了,不停地赞叹中医的神奇!

  1989年,医院新院区建成,只有一座五层的综合楼和一个古色古香的小花园。全院职工肩挑、手扛、板车拖,把有限的医疗设备运到新院区,明亮宽敞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喜气洋洋,精神振奋。此时医院职工不到百人,大部分是从各乡镇调来的,技术力量薄弱、业务单一、功能不齐全。

  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院领导积极为医务人员搭建事业平台,由技术骨干对年轻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师带徒传承中医技术;将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选派到北京、天津、武汉等地进修;同时采取拉开一线医生与行政后勤人员的工资收入差距等激励措施,在医院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加大专科建设力度,逐步开设了肝病专科、骨伤科、康复科等,病人量逐步增加,加上国家对中医药的大力扶持,医院终于度过了生存困难时期,开始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几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孝感中医人的不懈努力下,孝感市中医院茁壮成长,被评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现在,中医院有两个院区,职工550人,其中高级职称52人,中级职称1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湖北中医大师和湖北中医名师各1人,湖北省知名中医2人,孝感市知名中医3人。开设病床600张,设有18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和17个专科专病门诊。盛龑、陈晓谦、王江华等中医专家先后作为援外医疗队队员派往非洲国家开展医疗援助。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支过硬的技术人才队伍,让中医院声名远播,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三伏天,到孝感市中医院进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是人山人海;三九天,冬令进补服用中药膏剂的也是络绎不绝,中医药的功效深入人心。

  随着中医药法的出台,加快中医药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正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孝感市中医院的前景将更加辉煌、灿烂!(何爱军)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