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停歇
我的家乡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地处大巴山北麓,素有“巴山药库”“巴山药谷”之称,是一个中医药历史传统非常深厚的地区,据县志记载,晚清民国曾出过朱自新、王荫芝、陈可庄、王子纬等名中医,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信赖度很高。
岚皋中医底蕴深厚
提到岚皋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就不得不说岚皋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历经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虽饱经风雨,然终见彩虹。这就是安康历史上最早的“海归”,传奇人物陈可庄先生。
陈可庄岀生在岚皋漳河坪一户远近闻名的殷实家庭,父亲给他取名步瀛,号扬钧。不知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还是偶然的巧合,这个叫陈步瀛的孩子,后来竞然真的从岚皋大山里走岀去,踏上了远渡东瀛的求学之路。光绪34年(1908),兴安知府金文同开始筹设师范暨农业学堂、蚕业学堂,为培养师资进行职业教育,派遣学生出洋留学。由于陈可庄在院试中成绩突出,被府学破格保送陕西省高等学堂法文组,同年到日本东京桑校留学。
宣统元年(1909),陈可庄回国任高等小学堂校长,将植物课改成蚕桑课,并成立树桑公社,推广新法育桑养蚕技术。后来陈可庄发现,岚皋缺医少药的状况非常严重,决定对人生之路进行新的抉择,这个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岚皋的医药卫生状况。1923年,他外出拜师,改行学医,开药铺,做生意,甚至还到西安树仁堂药铺坐堂行医,他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成为日后誉满岚皋的一代名医。
新中国成立后,陈可庄当选岚皋县各界人民代表、人代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4年被陕西省文史研究馆聘为馆员,同年10月16日,在岚皋县首届中医代表会议上,73岁的陈可庄发言说:“莫怕我耳聋眼不强,我一定好好干!”1958年,陈可庄任安康地区中医研究所副所长、顾问,兼岚皋大学医学讲师,工作之余呕心沥血著书,先后编撰了《增译伤寒心法要诀注》《谈斑疹伤寒的预防和治疗》《中医临床经验方剂》,与曹孔青合编《脑炎》《痢疾辨证和治疗》等。1966年11月,陈可庄走到了他传奇人生的终点,在岚皋溘然病逝,遗言将医药书籍300多册赠县文卫局。
迎来中医药事业的春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从国计民生的大局出发,把发展中医药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之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O五所社区中医馆时说:开设中医科、中药房很全面,现在发展中医药,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像我们自己也喜欢看中医。“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中医药提出更高要求,催人奋进。
忽如一夜清香来,散作乾坤万里春。“镇卫生院也有‘中医馆’了,我们在自己家门口就可看中医做针灸,方便多了。”2015年春节刚过,岚皋县佐龙镇的群众争相传送这条喜讯。佐龙镇地处岚河畔,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干燥多风,当地群众大多患有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由于偏僻边远,群众到县城看病要走好几十里路,设立中医馆让老百姓不用上大医院,就可以享受价廉、方便、规范的中医服务。据了解,全县目前15所卫生院已全部建设完成中医馆,15个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普及率达100%,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普及率达100%,卫生院门诊输液人次明显下降,逐渐向中西医并重、医养结合的方向转型。
中药材产业鼓了老乡腰包
修了水泥路,通了水和电,村民收入提高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都变成了现实……岚皋县近年来发生山乡巨变,中药材扮演了重要角色。2018年初春,漫步在岚皋县蔺河镇蒋家关村的青山绿水间,空气中不时飘来阵阵药草清香,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村有60多户种白及,现在已经有500多亩了,每户年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村民陈玉梅边忙活边说着自己的“药财”梦。
岚皋县山川秀丽,风景独特,发展中药材产业既是助农增收的扶贫产业,又是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的绿色产业。如今在岚皋,中医药产业正在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首位产业,对全县财政和农民的收入贡献率接近三分之一,中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到了全县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中药材绿了生态,又鼓了老乡腰包,让绿水青山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廖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