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借“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甘肃中医药跨出国门走向国际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张晓刚 杨镝霏/摄
在第七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分论坛“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论坛”上,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张晓刚做了题为《借“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甘肃中医药跨出国门走向国际》的报告。以下为其演讲摘要——
一、甘肃中医药走出去的战略背景
甘肃作为西域文化区、西域中原文化交融区、中原文化区三区交汇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是中原西域羌藏和回胡文化的融合地带,也是中医药文化发源区带。文化区域包括武威雷台汉代文化、庆阳医圣歧伯中医文化、灵台针灸鼻祖皇甫谧文化、敦煌莫高窟文化宝库、羌藏文化区、天水伏羲人文始祖文化等等。
甘肃中医药通过丝绸之路与亚欧国家交往密切。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着力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澳大利亚见证中医中心协议签署,在吉尔吉斯斯坦见证中医合作协议签署,国家总理李克强在黑山见证中医合作协议签署。
二、甘肃中医药推动引领全国中医药改革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中医药走出国门的中坚力量,针灸推拿学院教师承担主要对外交流任务。
甘肃中医药走出去的探索实践上,在早期开展了多方位探索。一是访问多个国家卫生部和医科大学,推动中医药合作在多个国家落地,提出建设岐黄中医学院和中医中心构想。二是开展中医药人才俄语培训,建立甘肃省中医药对外服务人才储备库。三是通过举办各类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让世界了解中医药及中医文化。四是开展中医药对外合作交流模式探索,中医药走出去,中医药文化教育要先行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促贸。
跨入“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后,响应甘肃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提出战略规划实施方案。中医药既具备临床医疗服务功能,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双重载体属性使得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是通过教师派出去和学员请进来等方式广泛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培训。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体验和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在”一带一路“沿线7个国家设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开展中医药教育,推广中医药文化和技术。开展广泛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推介活动。
甘肃中医药走出去取得的实践经验,通过甘肃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建立了一批分布各区域国家的岐黄中医学院和岐黄中医中心。一是通过岐黄中医学院和中医中心培养了约400人次中医药人员,并开展临床治疗服务,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和国际声誉。二是通过甘肃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实施,培养了一批有志于中医药国际化的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探索出了适合于中医药文化对外推广交流的有效模式。
中医药走向国际面临的挑战,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是鉴于各国对中国中医药法律地位的不同界定,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实施首要依靠针灸推拿在当地立足并开创良好局面。二是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实施首要依靠我驻外使领馆和孔子学院等机构,并通过当地华人的辐射效应开展工作。三是在省政府和卫生计生委领导下,由项目实施单位主导建立项目实施单位的驻外分支机构。既强化了政府的领导职能,又凸显出了项目实施单位的积极主动性。
甘肃中医药走出去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一是中医药在各国法律地位不尽相同,这是中医药走出去战略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二是中医药专业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实施的进度和深度,语言成为中医药对外交流的拦路虎。三是目前我省对外中医药建设项目多以政府项目形式实施,而以企业主导项目实施单位配合的模式很大程度降低了项目规格。四是从当地国政府和法律眼中项目性质为非政府间项目,事实上将政府对外合作公益项目转化为民营盈利性项目,从而导致当地国政府对项目实施关注度和信任度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