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丁素珍: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推介

时间:2017-09-29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南阳健康旅游专业委员会主委丁素珍

(摄影:葛伟韬)

    南阳,是一个神奇、神秘、神圣的地方。南阳是中国唯一一个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江河流域汇合之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四季分明,文化丰厚,山水秀美,民风淳朴。南阳上亿年前的恐龙蛋轰动世界,4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是中原人类的祖先,南阳独玉闻名于世……。从公元前700年,南阳就走出了秦相百里奚,而后诞生了商圣范蠡和医圣张仲景,诞生了伟大的古代科学家张衡,成就了千古人龙诸葛亮,一直到近现代的冯友兰、姚雪垠、二月河……南阳圣贤辈出,名人如云。

    天地、人文、自然、时代,赋予了南阳新的使命——把南阳打造成中医圣地、养生之城,让国家的大健康产业,在南阳落地生根,让南阳担当起健康中国应尽的责任和使命。南阳市委市政府,正在从大中医事业、大中医产业、大中医文化,尤其新提出的大中医养生旅游各方面入手,做大做强仲景品牌,继续丰富完善南阳形成的“六位一体”的中医模式,形成综合实施、多点开花、全面展开的南阳中医新形势,新业态。

    仲景先师名机,字仲景,河南南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著《伤寒论》,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万世医宗”。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品质的提升,人类对自身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精细。中医药健康旅游将成为大家一种生活方式!

    南阳健康旅游,依托南阳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建设打造“中医圣地、颐养宝地”“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健康南阳”。打造以“健康养生、旅游休闲、品味生活”为主题的专业旅游产品。

    一、 寻根拜祖观光游:拜医圣祠、登医圣山、访医圣故里、寻医圣古人、游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旅游聚集区。

    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是中国名满世界的汉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医圣祠座北朝南,占地约17亩。其始建年代无确考,后经明、清多次扩建。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医圣祠进行修葺。现大门为仿汉建筑,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金碧辉煌,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

    每年正月十八,是医圣张仲景诞辰日,宛西制药在此举行盛大的拜祭仪式,社会各界群众也会自发聚集于此,祈福安康,祈福太平。医圣山上医圣已经成为南阳春节民俗胜景,广大市民踊跃参与,表达了中华儿女对这位中华医药伟人的无限缅怀和对中华中医药文化的自豪,同时也形成了宛西制药工业旅游的亮点。

    二、 养生休闲游:参观考察药材种植基地、药材产业聚居区、中医药文化基地,实地感受南阳“药材好、药才好”的自然优势。

    西峡山茱萸主要分布于主峰老界岭以南的深山地带,由于种植历史悠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盛产的山茱萸具有色红、肉厚、个大、柔软、油润,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多种糖、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历为医家所喜用。

    唐河县作为“栀子之乡”,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汉刘向《名医别录》和李时珍《本草纲目》均载:   “栀子生南阳东南川谷。”独特的三面环山地理造成的湿润气候及粘石土、砂质壤土,非常适合栀子的种植和生长,所产栀子品质上乘、质地优良。

    南阳人用艾至少两千年以上,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艾草治病的实例有25处之多,内、外、妇科疾病均可应用。即可内服,又可外用。在剂型上,不仅有汤剂,也有艾柱、艾条等,不仅可用于治疗已患疾病,也可用于对疾病的预防方面,如仲景指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三、健康体验游:南阳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宛如仙境、颐养天堂”;历史文化资源浓厚“楚风汉韵、南都帝乡”“革命圣地”。

    仲景宛西制药以“传承、创新、责任、诚信”为核心价值观,以“为员工创造机遇、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创造健康”为企业使命,秉承“让老中医放心,让老百姓放心,让老祖宗放心”的社会承诺和“药材好,药才好”的制药理念,先后建立了六味地黄丸六大中药材基地,并全部通过GAP认证,实施中药材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质量。

    仲泰医圣堂是南阳市首家集中医医疗、文化、适宜技术、健康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堂。办堂理念突出中医特色 、仲景医疗文化特色、地方中医药特色,致力于为百姓打造河南领先、南阳一流、纯正的中医医疗、文化、养生保健、健康旅游基地。

    南阳市中医院是集医疗、教学、康复、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市首批商业、河南油田职工及城镇职工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责任编辑:许艺颍)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