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郝薇薇:服务国家战略,创新协同机制,培养卓越中医药人才——贯彻实施医教协同的实践探索

时间:2017-09-28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郝薇薇

(摄影:许艺颍)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面对创新性国家建设,以及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医药发展的新要求,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构建了“以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 、以宽广的现代科学、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为一翼、较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底蕴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什么是最好的中医教育”、“如何培养传承创新并重的中医药人才”的时代命题,提出了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探索医教协同、科教融通,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机制

    学校凭借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药学全国第一、中医学全国第二,中西医结合全国第三,两个学科在中医药院校中率先跻身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学科优势,着力构建医教协同、科教融通的育人新格局。通过打破学院、学科、医院围墙,组建50余个示范性跨学科教学团队,在创新课程开发、教学学术研究、临床教学改革等方面予以重点突破。学校率先开展“5+3+X”一体化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总结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教学瓶颈,推出了“前期厚基础能力、后期重跟师悟道”的阶梯式培养方案,切实做到“经典学习不断线、实践环节不断线、创新提升不断线”。2014年起,依托名中医工作室、流派传承基地,在全国率先试点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累计招录超过300余名优秀住院医师进入该计划,并建立了“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培训基地—临床科室”专规培三级考核体系。2016年起又开始将此项工作纳入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培养环节并 ,造就中医学术总结能力与临床专业能力皆强的拔尖人才。2017年新生季又推出了现代师承元素贯通“本—硕—博”三阶段的“沛然学院”新机制,进一步聚集、整合校内外名医名师资源,学生受益面达到全覆盖,做到“人人能参与、机会看实绩、名师全接触、中医得深悟”。面对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学校依托上海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和遍布全市的“区校战略合作”平台,在中医工程、康复、护理与养老管理等新兴专业领域推进“2+X”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除2年的校本核心课程外,其余50%课程采取校企合作、海内外名校游学和课程共享、学生自主创业作品等为导向的教学形式。“创新学堂”、“中医创客训练营”等孕育的成果多次获得“挑战杯”创新创业金奖等荣誉,新一代各类人才在中医药行业中形成了鲜明的品牌效应。

    二、打造特色为本,医文融合,中医药人文素质教育“升级版”

    “为医先为人”。中医药创新必须根植于特有的文化基因,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也必须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学校积极寻求当代条件下深化中医药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中医人文通识教育改革试点”,依托新创立的中医药交叉科学研究院、科技人文研究院、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打造了近300门中医特色人文课程,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20%以上,并牵头编撰了全国第一套中医特色通识读本,《药缘文化》、《功夫与经络》等特色课程在国际知名“慕课”在线平台广为传播。学校力推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建设了一百个“专业课程德育”特色项目,将“无负司命之责”的“大医精诚”思想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在上海高校中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学校坚持“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每年设置为期八周的小学期,开展进社区、进临床、贴近社会、贴近患者的“服务性学习”小组实践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养成教育,深刻体验中医人文的现实魅力。人文修养与专业教育有机联动、立德树人与职业成长紧密结合,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夯实了基础。学校还前移医教协同的端口,向中小学生播撒中医药种子。2012年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中医药知识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正式立项,将中医药大学资源向基础教育阶段构延伸,建起了包括科普读本、兴趣课堂、网络慕课、中医药实践工作站训练营、中医药博物馆体验等在内的协同体系,与复旦、交大、同济大学一起成为上海首批4个中小学创客中心建设高校,10万学子从中受益,2017年完成了附属小学、初中、高中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参与基础教育全过程的中医药高校。

    三、注重引领标准,内外联动,以国际化发展助推人才培养上水平

    学校认识到,要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经验上升为可复制的教育规律,必须依靠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筹建了独具行业特色的全国中医药教育质量信息监测中心,推出了中医人力资源与专业发展状况、院校学情分析、核心课程教学策略等研究报告,不断凝练评价指标,为人才培养“辨证把脉”。学校还将推进中医教育国际化作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加速器”,依托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多个“医教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在努力推广中医教育 “中国标准”的同时不断练就教育“内功”。学校举办的“中捷中医临床中心”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在建的渥太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加联合中医学院和中医药教育标准研究中心、马耳他大学中医中心、美国顶尖水平的“伊诺瓦集团中医中心”,与二十余个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培养兼具中西特长的国际健康服务人才等举措,进一步将中医药教育推向了更高的规格水平;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既对接国际标准又融入中医特色,获得多个国际组织完全认证,成为“国际水平、中国风格”教育模式的典范。2017年起又与海南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医教协同合作协议,共同对标建设一流中医药国际医疗、旅游、教育大省与名校战略。

    四、建立创新形式,融入师承,培育未来名师名医新群体

    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名医大家的引领,中医教育历来重视师承传统。为此,学校启动“卓越教师发展工程”,将中医师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其中,为新手型教师向成熟型教师、进而向专家型教师成长构建路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学校又对接“海上名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创新性地组建了包括30名国家级名中医、30名学科领军人才、40名青年优才在内的“中医药学术共同体”,有计划地开展三年一轮的“百人高级研修班”系列学习活动。师生间共修共悟,尤其关注年轻一代中医的国学底蕴和中医理论创新意识,为他们成为“未来名医名师”补上关键的一口气,也形成了以学科交融、群英荟萃的成长生态,相关经验被《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2017年起通过局市共建和对口帮扶计划,创设全国“优才计划”培养中心,将此模式辐射到全国其它省市。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上海中医药大学将努力发扬海派中医开放兼容的精髓,坚守“中医本色、时代特征”的办学之路,为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培养更多的卓越人才,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许艺颍)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