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个结合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优化升级
•在山东深化医改中,中医药深度、全面参与。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中医医院同步推进;在基层医改中,中医药找准切入点,保留加成、提升能力;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实施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实现了群众、医院、医保多方共赢。
•练好“内功”和借好“外力”相结合。练好“内功”,加快《山东省中医药条例》制修订步伐,推进中医药法治化建设,完善中医药监督行政执法体系。借好“外力”,要全面推进中医药行业内外、境内外交流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形成中医药包容开放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极大地提升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思想高度,拓展了理论视野。始终强调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维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考虑和部署。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路径和目标,高屋建瓴、意义深远、催人奋进。
注重顶层设计 中医药发展硕果累累
山东是中医药大省,历代名医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扎实、中药资源丰富、产业前景广阔。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资源的作用,坚决贯彻新形势下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中医药工作作为推进经济文化建设和卫生强省、健康山东建设的重要内容。全省中医药系统坚持科学发展,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计生工作大局,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勇于进取,全省中医药事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中医药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山东省政府建立全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全体会议,明确了成员单位责任分工,部署重点任务,形成了统筹发展中医药工作的整体合力。省、市卫生计生委全部加挂中医药管理局的牌子,多数县(市、区)设立了中医药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印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方案》《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的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完善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中医药地位作用日益提升
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规划,建设国家医养结合示范省,明确提出要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上做示范。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大段引用《黄帝内经》论述公共卫生工作,明确要求把中医发扬光大,加快中医药振兴步伐。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省政府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相关文件、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全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产业发展文件中,都注重中医药资源的重要作用,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提出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
中医药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在山东深化医改中,中医药深度、全面参与,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断放大医改的惠民成效。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中医医院同步推进,涌现出兖州市中医院“先看病后付费”等取得极大反响的典型;在基层医改中,中医药找准切入点,保留加成、提升能力,极大地保障和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实施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为利用好中医药特色优势破解医改难题,我们鼓励威海市以收费和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探索了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利用中医药优势,实现了群众、医院、医保多方共赢。山东省改革探索被国家作为改革经验推广。
中医药基础面貌焕然一新
大力推进中医医院规范化建设,争取国家扶持基本建设投资项目40余个,总投资20多亿元。全省中医医院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各级中医医院面貌焕然一新。全省三级中医医院达到34家,增加78.9%,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达到87家。
加强社会办中医,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的环境逐步优化,全省民营中医医院达到89家。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覆盖率分别达到72.38%和81.34%。
通过全方位建设,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截至2016年底,全省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644个,其中,中医类医院达到220个,与2012年相比,增幅达31%,中医门诊部、诊所总数达到2421个,比2012年增加1.1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分别达到97.29%、97.4%、83.37%和71.04%,比2012年分别提高23.7、17.7、17.1和30个百分点。
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彰显
中医药重点专科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共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3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71个,全国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68个;建设省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2个,省级重点专科404个。重点专科中医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带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升,越来越受到群众认可。2016年,全省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3706.51万,其中,中医类医院2999.73万人次,比2012年增加606.65万人次,增幅25.35%。
中医药继承创新强力推进
青岛、威海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高血压临床研究基地落户山东省中医医院。山东省中医医院等4家中医医院纳入国家传承创新项目库。山东省中医药临床研究院、山东省中医“治未病”研究院、山东省中医经典传承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着手筹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项目扎实推进,建设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50个、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
科技创新成果斐然,建设中药新药临床药理研究基地、重大新药创新平台、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平台各1个,重点学科38个、重点实验室13个和重点研究室5个,争取国家中药标准化重点扶持项目5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累计1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空前
5年来,中医药院校教育不断加强,全省培养研究生2758人,本科生1.76万人,专科生1万人,中等中医类学生4500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3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70人、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30人。评选山东名老中医30名、山东名中医药专家310名和基层名中医320名。中医药师承教育扎实开展,拥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32人,遴选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1000名和继承人2000名。中医药继续教育成效明显,培养“西医学习中医”人员7100余人、护理人员2000余人、中医住院医师2600余人、中医临床骨干1200余人、乡村医生1.8万余人等。举办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000余项,累计培训各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8万余人次。
中医药文化建设异彩纷呈
在全国率先提出“以中医药文化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构想,联合省委宣传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形成了齐抓共建的整体合力。面向全省10余家电视频道开播中医药文化养生类节目逾千期,联合省教育电视台开播中医《望诊》栏目,编辑出版中医药养生类图书20余部。建设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省级12个。
以贯彻中医药法为契机 把握四个结合
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指导思想日臻成熟,战略部署基本完备,发展目标已然清晰。我们要以中医药法贯彻实施为契机,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疾病康复中的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优化升级,向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和发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重点应把握好四个结合。
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相结合
抓好存量变革。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内涵建设,建立覆盖省、市、县的重点专科体系,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中医专科。实施区域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建设项目,支持综合实力较强、中医优势突出的中医类医院,打造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
抓好增量崛起。组织落实好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政策,推进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准入,打造经典名方精品和品牌。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全面融入健康山东建设,形成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满足多元需求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创新中医健康养生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壮大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结合山东省十大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具有山东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和产品。
练好“内功”和借好“外力”相结合
一手练好“内功”。加快《山东省中医药条例》制修订步伐,推进中医药法治化建设,完善中医药监督行政执法体系。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应用推广。完善中医药事业投入和补偿机制,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中医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中医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毕业后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一手借好“外力”。要全面推进中医药行业内外、境内外交流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合作领域,形成中医药包容开放发展新格局。要推动建立跨学科、多领域、资源共享、多方参与的发展新机制,加强中医药与其他学科的广泛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全力争取国家和省扶持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的各项政策,借势借力发展。发挥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正向推进和反向倒逼相结合
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建立健全省、市、县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各项重点任务的分工落实、督导考核、跟踪问效,定期调度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建立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及时跟踪工作进展,提炼工作经验,评估工作成效。
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补短板、抓特色、促发展,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倒逼转型,着力破解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性难题。
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
着力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减少运行审批限制,优化简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进度。在落实已有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办医等支持政策基础上,综合施用政策杠杆,引导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好市场的主导作用,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研发、改进、推广智能化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及干预技术与产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促进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促进中医养生保健与互联网、养老、旅游、体育、餐饮、酒店等其他产业融合并协同发展。
未来5年,是山东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战略性转变的关键5年,全省中医药系统将不断强化“四个意识”,以更加自觉主动的担当意识、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优化中医药健康服务,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全力推进全省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为健康山东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孙春玲)
(责任编辑:许艺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