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九大,中医新成就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地方主任局长系列谈
紧扣时代脉搏,谱写健康中国新篇章
•中医药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起点,树立大医精诚的传承典范,打造人才培养示范的品牌项目,开展医体结合“万人计划”。
•中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全面发力,实施“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 试点建设项目,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体系建设,开展北京市中医药健康养老“身边”工程试点工作,启动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
•中医药健康产业繁荣发展,推进中医药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发展,举办“走近世园花卉——2017”中医药版块预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北京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全面振兴发展的崭新时代。这5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中医药改革发展的新理念,准确把握新形势和新要求,实施了一批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这5年,是不忘初心、胸怀梦想的5年,北京市医药分开中医药综合改革开花结果,以药养医的机制得以破除,文化自信有力增强,学术生态整体改善,发展动能深度聚集,惠民政策不断释放红利;这5年,是砥砺奋进、硕果累累的5年,中医药法贯彻实施,供给侧改革全面深化,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医药服务健康北京建设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极大增强。
独具特色的北京方案
近年来,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强制度顶层设计,整体谋篇布局,全市占比不到20%的中医资源提供了接近30%比重的服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振兴发展“北京方案”。
一是出台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站位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出了7项任务13条措施131项具体工作,推动建立中医药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出台并实施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二是制定《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规划》,推进京津冀中医药资源协同发展,启动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8.10”工程。
三是积极宣传贯彻中医药法,研究制定本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中医诊所备案制的实施办法,推动修订《北京市发展中医条例》。
四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把新要求和新任务落实到《“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部署中,制定《北京中医药“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
硕果累累的改革成效
第一,医疗资源合理布局体现新特色。
全市16个区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均围绕中医药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定位。东城、西城、朝阳、丰台、海淀、通州、房山等区专门制定了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石景山、门头沟、大兴、怀柔、顺义、延庆、昌平等区也在谋划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朝阳、通州更是召开了全区中医药发展大会,首都区域中医药多元发展格局正在迅速形成。
第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
共制定了关于改善中医医院和基层中医药服务举措,规范中医医疗服务项目(针灸和推拿)、中成药、中药饮片的使用等6个配套文件。提出了具体管理举措和控费指标规范中医医疗服务,突出中医药特色。改革实施以来,北京中医药行业实现平稳过渡,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中医医院相关费用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改革后,全市中医医院的中医药特色更加突出,如在总体收入同比下降了2.5%的情况下,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比重为35%,上升了5%。
三是有效管控促进了医师诊疗活动更趋理性化,也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中医师在实施非药物疗法时,更关注质量和疗效,更加注重合理使用药品;同时,老百姓在服务次数、服务质量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老百姓对医事服务费、中医非药物疗法项目费用所体现的中医师的劳动价值比较认可。
第三,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跨越。
搭建首都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新平台。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汇龙森科技园开展首都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园建设试点,以搭建中医药全产业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撑,以资金为驱动,建立“聚人才、搭平台、融资金、提价值、跨组织和互联网+”的“5+1”产业生态服务体系。
建立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中药研发创新机制。联合市科委等11个委办局开展首个政府中药研发专项——“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中医药‘十病十药’研发项目”,共征集149个项目,交易会推介57个项目。试点医院和企业联合建设研究所,建立企业与医院新药研发和转化合作机制。对已上市中成药的质量和价值进行提升研究,打造临床一线中药。开展中药标准化建设项目。
第四,中医药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起点。
树立大医精诚的传承典范。举办“国医名师·中医脊梁”——贯彻落实中医药法百名国医宣传活动,102名首都国医名师发出贯彻中医药法倡议书,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见证历史、超越前人、续写传奇,托起文化自信与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
打造人才培养示范的品牌项目。京豫宛三地联合举办“仲景书院”。仲景书院整合了北京地区乃至全国优质中医药资源,依托河南南阳医圣故里这个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搭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建立“仲景国医三师”专家智库,5年内培养300名“仲景国医传人”。启动实施了西学中高级人才培养、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双百工程”、规培基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三优教学团队建设等一批人才培养项目。
开展医体结合“万人计划”。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和北京市体育局联合主办的2017年北京市中医师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在北京体育大学正式开班,学员由北京市300余名执业中医师组成。
第五,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注入新内涵。
推进市级中西医结合疑难病会诊中心建设。建设好分层分级的重点专科项目,实施中西医结合医院领跑计划,创新肿瘤防治模式,推进肿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模式试点,率先积极探索,成立肿瘤防治大数据中心。
加强中医药应急平台建设。启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做好传染病的中医药应急队伍培训,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落实《北京市院前急救条例》,在区级中医类医院设置急救站点。
推进北京市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工程。组织开展中医药妇幼保健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加强中医妇科、儿科诊疗中心的布局,强化中医妇科、儿科病房建设。推动中医妇幼保健服务规范化管理,包括妇女孕前、孕中和产后以及儿童保健的各个环节,推进中西医结合妇幼保健体系的创建。
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果。正式启动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8.10”工程,开展包括北京6家三甲中医院10个重点专科到廊坊开设300张病床、北京10家三甲中医院与廊坊10家中医院建立医联体、北京12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到廊坊、北京10项优势传统技术传播到廊坊等8类共80余个项目,在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方面与廊坊开展全方位合作,提升京津冀三地的中医药发展水平。
紧扣时代脉搏的发展之路
第一,中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全面发力。
实施“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 试点建设项目。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中医药需求,北京中医药行业着力于创新服务供给模式。组建了由988名中医人才组成的31个专家团队,遴选了101个中医健康乡村和社区试点建设基地,通过长期派驻出诊、开展师承、医联体建设等方式,为建设基地的百万群众开展中医药服务,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农村百姓和社区居民健康全周期中的作用。
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体系建设,开展北京市中医药健康养老“身边”工程试点工作。
在东城、西城、丰台、石景山、大兴、通州6个试点区遴选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中医健康养老示范社区,开设105个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专区、组建54个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联合体,对6个试点区的100万老年人开展“卡、包、岗”三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并开通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咨询服务热线96189。
北京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启动实施。建立服务联动机制,由7个区、80家治未病服务机构、150个服务团队,共计2000余名中医骨干和健康管理专家在263个治未病服务点(包括:医院、社区、健康管理机构等)实施联动服务,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效果。治未病工程创新了健康理念,创新了中医治未病服务的评价指标和服务指标,培养了群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扫码参与服务的市民达14万人。
第二,行业治理监管法治化与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结合首都标准和中医药行业发展规律,认真落实“放、管、服”的要求,稳步推进政务服务工作。开展证明清理工作,梳理简化工作流程,实现审批事项逐步网上处理,提供更加便民的服务。开展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录入工作,确保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公共服务事项准确纳入全市公共服务事项信息化体系中,将现有的60项权力(不含行政处罚)梳理整合成39项。
建立健全中医药监督机制和平台。借力大卫生的监督信息平台,以北京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开展中医药监督平台建设,开展百姓科学就医和打击非法行医的宣传,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建立医疗机构依法治理内审制度,开展卫生监督队伍的中医药政策法规培训,实施多元化监督,强化监管力度。
第三,中医药健康产业繁荣发展。
推进中医药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在大健康产业构建发展中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连续9年组织“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活动,每年吸引国内外近10万人参加,已成为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支撑平台与精品活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60个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层团队,就近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科普服务,覆盖60个街道约300万人。
推进“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东城等区县10多个中小学开展了中医药课程建设。开展“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共推出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同仁堂等34家单位作为示范基地,推出13条中医药养生旅游路线。
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发展。加大中医药对外开放交流力度,连续4年成功举办京交会中医药板块,共接待国外来宾10万余人次,签订合作协议29项,签约金额为6.6亿元人民币。
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北京市定为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市,并以朝阳区为试点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建设。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筹建欧洲中医药发展与促进中心,首次实现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展中医学硕士教育项目,在国外医院开设设置床位的中医诊疗区。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巴基斯坦、拉托维亚、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合作项目。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加强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平行主题会议上,欧洲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确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16家单位共计31个服务包为首批北京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包建设项目。服务包项目已在“京交会”“东盟卫生部长会”等场合推出,取得了广泛关注和诸多好评。
2017年4月26日,“走进世园花卉——2017”展会在北京延庆区世界葡萄博览园顺利开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规划的本草园项目参加了此次预展。本次预展中,中医药展区以“本草印象馆”为主展区,以中医药本草文化、中医药膳文化、中医茶文化、中医技术体验、中医运动养生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面向未来,我们使命神圣,任重道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力开创中医药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屠志涛)
(责任编辑:朱蕗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