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文伟:中药国际化外用药先行
我国中药国际化进程举步维艰。多个我国较知名已经上市很久的内服中药品种为获得欧盟及美国FDA批准的药品文号,都陷入了耗时且烧钱的欧美准入审批困局。全国政协委员刘文伟认为,认为造成以上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内服中药治疗效果缺乏明显“比较优势”。目前,我国内服中药临床研究中,小样本、非随机临床疗效总结占大多数,结论得不到国际医学界承认。二是欧美国家的中西文化认知差异大。中药配方来源于我国医家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体现,很难完全按照现代医学理论解释给欧美主管部门和消费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组方的内服中药品种进入欧美市场,难度可想而知。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刘文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药国际化应借鉴针灸走向国际的经验,针灸所具有的“简、便、效、廉”比较优势是其国际化成功的根本所在。针灸国际化起步于上世纪20~30年代,发展于50年代,高潮掀起于70年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随行记者詹姆斯·罗斯顿将自己应用针灸疗法消除阑尾疼痛及所见的针刺麻醉疗法在《纽约时报》头版进行了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报道引发了全球性的“针灸热”。医学模式及治疗方式的转变,使针灸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先导,并越来越被世界科学界所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针灸是被世界各国率先接受的传统医学方法”,并于2010年将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刘文伟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应该借鉴针灸国际化的成功经验,探索中药国际化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中药外用药入手。中药外用药与针灸疗法非常相似,同样具有疗效突出、使用简便、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等优势,具备了实现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在外科领域,存在着一些西药难以攻克的世界性难治病症,其中最具代表性是“慢性难愈合创面”,包括糖尿病足、压疮、下肢静脉性溃疡和创面感染等。对这些病种的治疗,中药外用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大量伤员面临伤口感染严重,伤口后期创面不愈,靠抗生素无法奏效等一系列难治病症时,使用中药外用药治疗震后感染的患者,使许多伤员免除了截肢的厄运。
以糖尿病足为代表的“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具有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严重占用医疗和社会资源等特点,给患者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由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解放军第306医院许樟荣教授牵头、联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十一家医院合作开展了《京万红软膏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项目》。研究发现:京万红软膏对提高糖尿病足创面愈合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京万红软膏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修复过程,诠释了中医外科用药“煨脓生肌”的作用机理。证明了中药外用药具有效果直观、易于评价、干扰因素少、安全性高、疗效突出、价格低廉等优势,具备了率先实现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作为医药界政协委员,刘文伟亲身经历了中药外用药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多个治疗实例,为使其率先实现国际化,特建议:
一、 建议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速中药外用药国际化进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长期使用中医药的历史,且中药外用药“简、便、验、廉” 的特点更符合当地民众的医疗支出水平。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当在基建、金融、环境等交流合作基础上,加速构建政府间人文医药健康等多领域的合作框架,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疗卫生人员的中药外用药诊疗培训,使其规范使用疗效突出的中药外用药,率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实现中药外用药临床研究标准化和国际化,为中药外用药进入《国际诊疗指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建议将中药外用药纳入《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找准了中药国际化的突破口,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选择几个疗效突出的中药外用药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进行研究,为中药外用药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
三、鼓励有条件的中国外用药生产企业建立中药外用药研发转化基地,通过实施产学研的战略合作,引进、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外用药标准、熟悉专业技术规则的人才队伍,助推中药外用药国际化进程。
各级政府应当积极支持中药外用药率先实现国际化,由易到难,分步实施,帮助相关企业创新研究并系统解决好各种问题,努力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率先接受中医药文化及中药外用药,为欧美主流市场认同中医药奠定基础,打造一批中药外用药知名国际品牌,为传统中药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