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郑进:多举措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时间:2016-09-13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 中国中医药报实习记者刘甦/摄

第六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高峰论坛上,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做了《多举措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摘要——

  大家知道云南省是一个边疆民族贫困省份,我们有39万平方公里,有47000多万人口,人均GDP在全国是倒数,是一个穷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样面临人才匮乏等问题。我认为人才问题是我们的最大瓶颈,首先是数量不足,另外是质量不高,同时我们的民族医药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云南是民族医药大省,但是我们又没有完善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以省政府名义下发的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同时也给予投入。从2014年开始,我们每年在5000万的中医药专项资金中,至少抽出20%左右用于人才培养。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云南省一方面遴选了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同时还借助上海的帮扶关系,加大对于临床骨干人才的培养。

  2014年我们启动“培根计划”,加大投入,2年时间一共培养了乡村医生12000多名,为我们云南省基层提升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少数民族医药教育方面,我们启动了傣医学的建设,得到国家局的支持。从12年开始正式招收傣医学本科学生,大学专科在西双版纳也已经招收5、6年了,还有研究生、博士,民族医药体系这些年得到了初步的建立,现在正着力打造彝族医药体系。

  今天重点还是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对中医药工作的指示精神,谈谈我对下一步人才培养的建议。大家知道习总书记在这次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说,要着力推动中药的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与西药的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努力实现中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意性转换、创造性发展。我觉得习总书记为中医药发展再一次给予了明确的定位,并且指明了方向。我个人认为中西医互补就是用我之长,补彼之短。当时毛泽东同志曾经设想过,中国整个的医学卫生体系就应当有别于其他国家,就应当建设一个新医学体系,这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个体系当中就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相互对抗,有西医的长处,也有中医的长处。但是多年以来这种阐述被我们过度学术化,导致中医独立发展,形成了很多中医和西医不协调的地方。很多中医关起门来说包治百病,没有西医我们仍然可以发展,西医反过来也不认可中医。最近在第二轮中医药法审议过程当中,王陇德院士说,这种环境的评审实际上是医学教育当中存在问题,导致了大量的西医不理解中医,不仅不理解,而且形成抵触。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当时毛泽东同志所设计的战略性设计,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中医药教育。一方面要着力推动西医学习中医,要让中国的西医更多的熟悉了解、甚至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国的医生,你就必须懂中医,你不用可以,但是你不能抵触。医院里面的中青年医生真正理解中医,甚至接受中医的并不多,这确实是医学教育当中出了问题。

  第二我们的中医药教育应当是分类施策。教育也应当是扬长避短,中医和西医互补就是因为我们有长也有短,他们有长也有短,才能互补。西医都能解决问题,何必要中医去补充它呢。我认为只有强化了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你才能去和西医互补。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做到中医学生既懂西医,也懂中医,用两者之长来应对你的临床,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模式。我们有一个中西医结合专业,实际上大部分中医专业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学一半中医,另一半西医,这种模式是不能丢的,是我们探索了50、60年总结出来的成功的经验。我把这种模式叫做现代中医学的教学模式,这种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另外一种,我认为要按照中医自身的传统、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传统中医师,这部分人才今后到了临床上,才能和真正的西医进行互补,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我们的西医临床医生最适用于综合医院,如果有了这部分中医的参与,就能真正做到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在癌症、慢性病、胃肠病治疗等方面,我想它的疗效会更好,会比单纯的西医效果好。

  另一方面,我认为现在我们的专业设置西化,导致了医药分家、针药分家,实际上传统是不分家的。现在临床医生让他去耳鼻喉科,他不会,没学过。针灸就是一个手段,是每一位中医生都必须掌握的手段,但是现在没有了,分的很清楚,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不会针灸,而针灸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不会开中药,一种手段把它作为一个学科建设就导致了目前的尴尬。真正的临床中医生应当是既会针灸,还会中药,还会推拿,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师,这就是学科分类的细化导致了目前人才培养的偏向问题。

  最后一点,我认为中医药人才培养要坚持基本原则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大家非常认可这句话,但是在实际当中,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现不了。为什么实现不了,首先被我们目前这种课程设置所阻碍,我们现在的中医药教育从50年代起步,是照搬苏联的医学教育模式套用到中医上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学习,他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灌输阴阳五行,他根本无法接受,无法理解,所以中医院校的一年级学生需要很长的过渡期。应该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把学生送到临床,没有接触中医理论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病人。我记得我一开始到临床上,什么都不知道,就看着老师看病,但是就因为不知道,我看到老师在看病的整个过程,我就好奇,我就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从根本上来讲,这种减少理论教学,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临床,更早的接触临床,更多的接触临床,最终才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三包药之内可以退烧的疗效。(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杨柳整理)

(责任编辑:朱蕗鋆)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