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凯先:中西医并重,建立中国特色全科医师体系

时间:2016-03-05  作者:赵维婷

  “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应该具备西医药和中医药(或民族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知识结构,能为老百姓提供基本的中医适宜技术和诊疗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2015年《关于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将“中医药特色治疗”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提供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服务”。

  然而,陈凯先在调研中发现,在现行的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和基层医疗工作中,“中西医并重”的原则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主要表现在培养模式、执业岗位设定两方面。在西医院校医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基本是西医课程体系,5年本科医学教育中仅有60~80学时的一门中医课程,显然难以达到基本了解和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药、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毕业后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仅安排2周的中医科室实训,也只能是“蜻蜓点水”。陈凯先认为,这种模式所培养的西医全科医生,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薄弱,难以提供辨证施治和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等医疗健康服务,在从事全科医生岗位工作时不能满足百姓需要。

  另一方面,在国家全面实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中把全科医师分为“全科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两类。影响所及,一些地区在基层全科医师岗位设置时,照搬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11年下发的《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将全科医学岗位划入17个临床类别医师执业专业范围,使得中医全科医师其执业岗位只能限于医院的中医科而不能进入全科医学科工作。随之而来的,在进行万人全科医师需求数的统计时,中医全科医师也被排除在外。

  “在基层医疗机构往往出现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全科医师数量不达标,进入全科岗位的西医全科人员不能满足基层百姓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和慢病干预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在基层为百姓服务的中医全科人员又不能进入全科岗位。”陈凯先以上海市中医全科医师培训为例,部分科目(如传染病等)与西医全科完全并轨,有效地保证了中医全科医师能够完全胜任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服务的所有工作。但是,在其全科住院医师规培最终结束时,依然定性为“中医全科”,其执业范围和职业生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和全科医学服务的发展十分不利。

  “把国务院有关全科医生的重要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建立一支高质量、体现中国医药卫生特色的全科医师队伍是关键。”陈凯先建议:

  强化全科医学培养力度。医学院校应将全科医学内容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课目,并显著增加其学时和教学内容,使得每一位医学院校学生都必须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

  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内容设置。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建立包括西医和中医教学内容的统一课程体系,以贯彻国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全科医师队伍的要求。

  改进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再划分中医和西医,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毕业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都应纳入统一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要求。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按照基层全科医生服务内容和范围的要求,全面开展西医、中医的临床培训,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

  改善全科医师的执业环境。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不再区分中、西医类别,全部按照全科医学执业注册;设立全科医师岗位的医疗机构,也应将这些人员全部安排在全科医学岗位。在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比例时,所有获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生(无论中、西医)全部纳入统计口径。(中国中医药报上会记者赵维婷

(责任编辑:朱蕗鋆)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