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国医之林 耀岐黄盛业

——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时间:2015-12-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林晓斐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成立的第一天,就承担起全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任。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到师承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再到师承教育与博士后制度的完美结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国粹传承史上迈出的每一步都首开先河。

  素有“中医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医药研究生,充实多元化人才储备。作为院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中国中医科学院对院内在职人员乃至全国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规模逐步扩大,全面开展以各类专门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职业化培训项目,有效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6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矢志不渝,为国医国药之振兴开枝散叶,为岐黄大业之兴旺林立栋梁。

  师徒授受薪火相传

  古人云“继往圣,开来学”,“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曾说,学习中医“功夫在诗外”,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必须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中医教育必须能够顺应中医的特点。

  怎样才是顺应中医特点的教育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说:“师承教育是中医药学延续和创新的主要模式,这是条独具特色的中医人自己的路。”

  开创师承教育先河

  师承教育这一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早在1958年就已提出。1958年2月7日,卫生部发出关于“积极继承老年中医学术经验通知”,要求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着手调查研究,在自愿的基础上动员一批优秀中青年中医、西医拜名老中医为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全国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毕业后进行认真总结,认真研究和制定了新的师带徒计划,从院内确定31位名医、专家,遴选104名徒弟,以传统师带徒的形式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这就是首次全国范围的“青年才俊拜名师”。

  名师出高徒,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名字:施奠邦、吕维柏、周蔼祥、陈可冀、郭士魁等,“青年才俊拜名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教育在传统师徒授受模式下成功的一次实践,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学的精华,挖掘和抢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老中医药专家的技术专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高度重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院以来共有64位老中医药专家成为1~5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们的人格品德、成长历程、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至今仍激励着后辈中医药人不断前进。

  由于一些名老中医年事已高,有的相继离世,中国中医科学院采取紧急措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抢救性梳理工作,整理和考证他们的个人生平、学术观点、学术成就和传承脉络能内容。2013年“《国医华章》——中国中医科学院第1~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图集”出版发行。

  《国医华章》在抢救、整理和传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现代名中医,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等方面留下了宝贵财富。同时为国家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之后,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增新、补充、拓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继承发展以及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师承教育的重大创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工作,基于尊重中医人才成长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将“博士后制度”引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中,通过配备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双向选择、经费资助等系列措施,为老中医药专家选聘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作为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者。

  201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开展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市)遴选出首批133名传承博士后导师和134名博士后。

  2013年12月26日,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进站启动会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指出,传承博士后工作是对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传承博士后们倍加珍惜跟随名老中医学习的机会。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内科荆鲁主任医师每周都会停掉自己的门诊,到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跟随路志正老师出门诊。虽然已是95岁高龄,路老依旧坚持工作在一线,手下还带着七八个学生,每天都亲自修改学生总结的医案和临床体会。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传承博士后需要总结100例导师医案,路老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没有复诊、没有疗效的医案不能总结。荆鲁发现只有当医案总结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对老师的临证思路窥得门径,“那时的感受就跟刚开始光看书时不一样了”。

  过去,荆鲁在临床工作中专注于活血化瘀这一条路子。跟随路老之后,老师指定她再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告诉她“不要拘泥于一方一法”。这让荆鲁对王清任的“活血九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渐渐拓宽了思路,不再像过去一样只局限于活血化瘀。

  很多传承博士后都觉得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幸运者,他们深刻感受到传承博士后是一项创新,大学是素质教育,研究生期间是科研教育,让具备这些基础同时又有临床工作经验的人去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更能达到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目的。

  自1958年至今,在师承教育模式下中医人才层次不断进阶,中国中医科学院逐渐成为培植中医药领军人才的一片沃土。

  高级学位教育在春天起航

  经历十年“文革”浩劫,百废待兴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发展的暖春。此时,中国中医研究院明确将全员工作重心转移到中医药科研工作中,以科研为中心,医疗为基础,多出成果,快出人才。

  1972年,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骨干力量,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上书国家领导人,提议创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培养高层次的中医师资和研究人才。岳美中的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有力支持。卫生部将办班任务交给中国中医研究院。1976年3月,首届全国中医研究班在西苑医院举行开学典礼。

  全国中医研究班为中医药高级学位教育打下基础,使中医学术界恢复元气。有了这一成功经验,1978年9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首届中医研究生班开学,这是自全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以后第一批中医药专业研究生,标志着中医药的高级学位教育正式起航。此后,三十多届毕业生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走出,奔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影响和推动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原司长陈士奎正是1978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上的一员。“当时我们班上的50位同学是从全国1200多名考生中经过初试、复试脱颖而出的”,谈起当年的研究生时代,陈士奎依旧掩饰不住喜悦和自豪。

  开学后,陈士奎发现班上的同学都是各地的优秀青年,他们都是为了向全国名老中医学习而慕名来的。首届研究生班的教师拥有云集中医大家的强大阵容,“我们的班主任是国医大师岳美中先生,副主任是董建华先生,还有刘渡舟、方药中、任应秋和赵锡武等临床大家,为我们讲课的全国各地知名中医专家有47位之多,北有黑龙江的张琪教授,南有广东的邓铁涛教授,能跟他们学习让我们感觉无上荣幸!”

  谈起研究生时代印象最深刻的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和陈士奎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当时讲授《黄帝内经》的任应秋教授。

  任应秋教授是《黄帝内经》的研究大家,讲课时不带讲稿,凭着深厚的中医经典底蕴即兴发挥,将《黄帝内经》之《素问》每一章节甚至每一个字都讲解得非常透彻,并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旁征博引、精彩绝伦。正是这样,首届中医研究生班的名师们为学生们打下了以中医经典为主的坚实基础,不仅令他们终身受益,也使注重精研经典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

  中医人才职业化的“护航舰”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尤其是管理类人才是各类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要素。近十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充分发挥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六位一体”的格局优势,全面开展面向院内和全国,以临床学科为主,基础学科为辅,带动中药学、中医药管理、护理学等学科的数百种继续教育项目。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护理队伍学历整体提升、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西学中、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新星计划”“人才国际工程”“育才计划”“自主选题”等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规模和实施领域继续扩大,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为全国中医药行业储备技术骨干,培养管理人才,打造精英队伍,在国内外中医药行业起着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中央文件,制定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二五”继续教育发展规划,着力完成六大任务:建立健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分级管理制度。推进各级各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重视培养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和信息化建设。

  为中医药行业培养“当家人”

  在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培养高层次、专业化、正规化、复合型的医院管理人才,成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改善百姓看病难问题的关键。

  “我国很多医院的院长都是学而优则仕,他们本身是很出色的专家,但却没有管理经验。”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眼科医院院长范吉平直言,探索符合中医医院自身特点及发展规律的深层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

  2011年9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试点举办了的两期“中医医院职业化管理及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该培训项目,在王国强局长的大力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决定,由人教司设立“中医医院职业化管理培训”项目,划拨专项资金,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承办,对全国三甲中医医院的院长进行职业化管理培训。截止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2期地方性,3期全国性培训班,合计培训学员329名,其中全国班中院长书记一把手占76.27%。

  培训班按需治学,并适时组织学员到国内优秀的医院进行现场观摩教学。同时,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既有资源优势,将院长职业化管理培训工作与“中医管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点建设有机契合,设置了中医药事业管理、中医医院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实现了院长职业化管理培训与学位教育的契合。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自2011年开始至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汇聚了1.9万人的普查队伍。为了培养中药资源普查专业人才,为第四次中药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2015年5月在京开班,该研修班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承办,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全国30 个省(区、市)的47 名学员进行了集中学习。

  承上启下的中青年名中医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形式,为青年名中医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自2004年3月启动以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共有3批优秀临床骨干入选研修项目,由教育管理处进行统筹管理,加强管理力度,定期监督反馈,增强服务理念,构建交流平台,确保研修实效,严格年度考核。

  为了给学员们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特为他们举办“院士与青年名中医面对面”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聂建国为1~3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进行讲座。

  “院士与青年名中医面对面”活动是临床优秀人才在“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刷新方法,缔结新成果,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途径之一。

  2012以来,为落实《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三名”战略,中国中医科学院启动了“中青年名中医”遴选工作,从各医疗机构中分两批共遴选110名疗效过硬、患者满意的中青年名中医。目前,临床优秀人才及中青年名中医,都已成为所属医院的学术骨干,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中医天使再添羽翼

  为贯彻落实《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中医科学院自2011年9月正式启动与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的在职护理人员专升本工作,加快培养一支适应中医药发展需求、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护理队伍,截至目前,共有166名护理人员参加学习。

  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护理学科进一步得到发展,设立了“中医护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补足了护理高层次人才学位教育的空缺。

  同年7月,由中医科学院主办,广安门医院承办的“中医护理管理高级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国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的护理管理人员共100余人参加,通过培训促进了护理管理者决策力、应变力、创新力、资源整合力及信息研判力的全面提升。

  到2015年底,具有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将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学历结构的大幅改善有助于提高各附属医院中医护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积极开展了医疗基本功检查、“医护药”岗位技能大赛、临床中药学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中医医疗人才建设不断注入活力。

(责任编辑:刘茜)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