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农工党中央:建立平战结合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长效机制

时间:2021-03-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黄 蓓

  本报讯 (记者黄 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与西医协同作战,为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工党中央提出《关于建立平战结合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长效机制的提案》,围绕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能力建设、科技支撑、人才培养五个方面内容建言献策。

  提案指出,中医药在深度参与防治传染病方面依然受到不少制约:一是机制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加强中西医协作等方面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传染病医院是疫情救治主体,但并非所有传染病院均设有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即使设有中医科也力量较弱,故中医大多无法在第一时间对病因病机做出判断并参与救治。三是科技支撑不足。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科研体系不健全,临床经验和相关知识没有得到系统梳理和科研验证。四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中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欠缺,对中医传统经典传承不够重视,非中医医院“西学中”工作薄弱,尚未形成中西医互学互鉴的浓厚氛围。

  提案建议,一是加强“战时”状态下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顶层设计。健全传染病应急响应与处置机制,保障在传染病发生时中医能够与西医等同时介入防控救治。统筹布局中医、西医医疗应急队伍,医疗专家组、医疗管理队伍要配备中医专家、管理人员,实现中西医资源在定点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同部署、同安排、同救治。建立中西医联合巡诊会诊制度,在传染病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综合医院全面实施。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卫生健康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共同商讨制定完善传染病诊疗方案。对已知传染病已证明中医具备疗效的,应修订原有诊疗方案,增加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内容。按照《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中提出的“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相关要求,在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建立中西医结合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二是加快完善中医参与传染病防治等有关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把中西医并重的理念深入体现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传染病防治等政策制定上,细化相关条款,厘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医疗责任,使中西医结合防治有明确的制度支持和清晰的操作路径。如在传染病医院应认真落实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等。

  三是加强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非中医医院的中医能力建设,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应设置中医科室、中药房,尚不具备条件的医院应配备中医医师,建立中西医协同防治的人才队伍,加快提升防治传染病的中医临床能力;规划布局中医医院急诊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应科室建设,提高中医应急救治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电子病历信息化系统,在非中医医院现有电子病历中增加中医模块,建立兼容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的基础数据库,以便中医医师开展诊疗工作。

  四是强化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技支撑。加强对中医药典籍、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总结、研究利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功能疗效。加大中医药科研经费投入,研究设立国家中医药科技研发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专项,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防治传染病尤其是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研究,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

  五是打造中西医互学互鉴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打造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为目标,从教育源头抓起,推动形成中西医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提升中西医协同防治传染病的能力。加大西医院校中中医课程比重。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突出中医思维培养,科学设计课程、教材、教法,大幅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测试,培养更多高水平中医药专业人才。

(W)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