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中医药发展人才之基
□ 刘波 彭丹虹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并将“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作为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着力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沉疴。数千年来,中医药源自民间、扎根乡野、护佑黎民,积累了中华民族维系生命健康的经验和智慧。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解决中医药在基层人才断流问题,是夯实中医药发展之基、激发中医药生机活力的重要保障。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匮乏的原因
一项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基层中医药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90%以上的乡村卫生室、70%左右的乡镇中心卫生院缺乏中医药相关人才。另一项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郑川对西部五省(四川、陕西、甘肃、云南、贵州)80个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显示,县级中医药工作者中的中医执业医师仅占50%左右,中医在中医院的主体地位并未凸显,而中医师、中药师的外流情况严重,流出人员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基层中医人才匮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引不来。本科层次的中医师经过5年院校教育、3年规培教育,往往不愿回到县乡层面工作,大多希望留在中心城市工作,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中医药人才更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二是留不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县域层面经济发展日趋向好,但优质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市的现状并未改变,县级及县以下卫生机构的中医药人才出于工作条件、薪酬待遇、发展空间、子女教育等因素考量,往中心城市流动的意愿强烈;三是不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亟须提升学历层次、业务技能的诉求迫切,但县域层面的卫生机构又担心培养好的人才“另攀高枝”,对医护人员的培养、进修等职业教育态度并不积极,或对培训人员签订较为严苛的“捆绑协议”,抑制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外出进修培训的意愿。
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特需岗位计划
为什么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学生不愿选择到基层就业?除了大城市具有良好的公共设施、发展空间、薪资待遇等客观原因外,学生对基层医疗现状的了解不够深入,也不清楚国家、地方对推动基层中医药机构发展的政策,有的学校还把学生留在中心城市、三甲医院作为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一线城市出现一种怪相: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优秀中医药人才想留在大城市工作,但由于这些特大中心城市的人才门槛水涨船高,导致这些人才无法及时就业,降低了学校的就业率;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医药人才求贤若渴,各种优惠招聘政策层层加码,却无人问津。
其一,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基层中医药人才相当匮乏,一些基层卫生机构采购或受捐的医疗设备没有人懂得操作,导致一些上千、甚至上万的器械“被闲置”。其二,从医疗特色来看,中医的方药、针灸、推拿、艾灸、刮痧、拔罐等具有简验便廉、操作简易、因地制宜等特点,但由于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导致中医药服务群众的范围不大。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通过实施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等政策,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为解决县域层面中医药人才队伍短缺问题带来有益启示。一方面,制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特需岗位计划,在招生、就业环节采取特殊的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中医药学生投入到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另一方面,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鼓励更多中医药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到基层就业,逐步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活力。
因此,作为培养基层中医药工作的未来主力军的中医药院校而言,还可以通过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实习经历,提早让中医专业学生亲自体验基层医疗的环境,深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熟悉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而非全部前往大型三甲综合医院;还可以分流部分志愿服务基层中医医疗的学生,进行订单式定向培养,调研基层医疗的中医药需求,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向基层医疗机构定向输送中医人才。
落实确有专长中医师的考核办法
在县域层面,有很多西学中、师带徒、自学中医的医生,都是基层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骨干力量,但由于学历及政策限制,他们当中90%以上还是初、中级职称,工资低、待遇低。因此,很多基层中医药工作者为了生存,只好选择弃“中”学“西”,更为严重的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父业。长此以往,基层中医将后继无人,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旧况已经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改善得到明显的缓解,乡村赤脚医生,或是“土医生”们拥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熟悉当地常见病种,能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不少看病难的问题,但由于学历限制及行医准入条件苛刻致使许多村医失去了行医资格。要认真贯彻《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在考核通过后可准予行医;对于在中医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的非中医类别医师,以及尚未取得中医师资格证的医师,在通过系统培训,熟悉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思维能力和中医临证能力之后,允许其在基层开展中医药的诊疗工作;对当地确有一技之长,但没有学历、没有论著的基层老中医,可制定重能力轻学历、重工作轻著作的特殊政策。
加强基层中医药的传承与保护
在我国农村地区,不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有些还有家族传承的治疗经验,他们为偏远山区难以进城寻医问药的老百姓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时代变迁和人员更迭、收入低、无保护政策等因素逐渐遗失,许多宝贵经验后继无人,一些很灵验的民间秘方很可惜亡佚了。
以贵州为例,苗医药在基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缺乏专业的中医药工作人员,使得这些宝藏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少数民族医药发扬光大,也是传承和保护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地也根据中央的政策采取了许多有利的保护措施,制定和完善促进本地区少数民族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我们应该着重立足解决乡村医生的燃眉之急,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并积极落实,实现基层中医药人员“传帮带”良性循环,扩大和稳定乡村中医药工作人才队伍。
提高基层中医药工作者的待遇,减少基层中医药人才外流。要完善和督促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切实将乡村医生的福利落到实处,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发放特殊人才津贴,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让乡村医生也能成为令人尊重和羡慕的职业。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县域层面对中医药人才的渴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培养、引进、留住基层中医药人才,落实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让更多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到中医药的福祉。(刘波 彭丹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