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的3名医务工作者,肩负着健康扶贫的使命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为当地打造中医药特色优势专科,提高医务人员综合能力——

中医之光照亮戈壁百姓健康路

时间:2020-10-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张梦雪

  8月17日,望着夜晚的窗外,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张中会辗转反侧,他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维吾尔医医院开展扶贫工作已经整整一年了。离开时,女儿刚满一岁,如今女儿已经两岁了,会叫妈妈、奶奶、爷爷,唯独不会叫爸爸。“离开这么长时间,她可能已经不认识我了。”张中会摩挲着女儿的照片,心中是对家人浓浓的思念。

  巍巍天山,莽莽昆仑,两大山脉之间就是南疆,这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张中会和济宁市中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刘忠、脾胃病科主治医师马刚支援的国家级贫困县——英吉沙县就位于南疆的西南部。由于地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英吉沙县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冬天白茫茫,春天水汪汪,夏天苗枯黄,辛苦一年不打粮”是对它的真实写照。

  怀着坚定信念远赴戈壁大漠

  “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根源。”济宁市中医院副院长骆彤在到英吉沙县考察后感慨道,因环境恶劣而经济落后,经济落后就留不住人才,当地百姓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普遍较低,有了病习惯性地忍着、拖着,把小病拖成大病才去求医,而当地医疗水平有限,越是大病越解决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不在少数。

  作为英吉沙县的对口帮扶单位,济宁市中医院对当地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 “‘输血式’的捐款、捐设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们最缺的是专业人才。”骆彤表示,要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必须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冲锋陷阵,通过专业指导和技术帮扶,切实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能力,才能让贫困百姓实实在在地受益。

  刘忠、马刚、张中会就是肩负着为健康扶贫工作冲锋陷阵的使命来到英吉沙县的,他们的主战场是英吉沙县维吾尔医医院。

  接到扶贫任务时,张中会的妻子还在外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毅然把一岁的女儿托付给父母,坚定地踏上了远赴戈壁大漠之路。刘忠的妻子体弱多病,但知道丈夫要参加援疆扶贫工作时表示全力支持,“你去吧,不要担心我,用你的专业为贫困地区的百姓做点事儿。”马刚的父母已经80多岁,送别他时,两位老人嘱托:“安心去工作吧,放心家里!”

  家是心灵的港湾,也是力量的源泉,在家人的支持下,3名健康扶贫医疗队队员怀着坚定的信念奔赴几千里外的戈壁大漠,他们愿尽自己最大努力,以中医之光照亮南疆人民的健康之路。

  在艰苦环境中保持积极工作状态

  52岁的刘忠是健康扶贫医疗队的队长,他清晰地记得,初到英吉沙县维吾尔医医院时的情形:多数科室只能开展很简单的业务,连临床常见病都无法处理,而且整个医院只有十几个人会说汉语……“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很震惊,基础如此薄弱,健康扶贫工作该从哪儿入手呢?当时很茫然。”刘忠说。

  经过和英吉沙县维吾尔医医院领导细致地沟通,医疗队决定先深入了解当地医疗现状,针对当地需求和医院要求,寻找健康扶贫的突破口。然而,出师未捷,两位医疗队队员就相继生病,张中会患了斑秃,马刚得了阑尾炎、中耳炎。“当地气候干燥、饮食辛辣,身体一时适应不了。”刘忠感叹,困难是避免不了的,学会在艰苦环境中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是援疆扶贫路上的“必修课”。

  病痛并没有影响医疗队的士气,他们一边治病、一边工作,一点点熟悉情况,渐渐明确了工作思路——以发展中医适宜技术为突破口,打造优势专科;同时建立临床规范,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综合能力。

  健康扶贫从打造优势专科入手

  “以中医适宜技术打头阵,建设优势专科,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马刚介绍,英吉沙县维吾尔医医院中药品种很少,用中药治病受到一定限制,但是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却有很大的舞台。

  “临床规范也是重中之重。”刘忠认为,要让中医药特色优势专科持续保持活力,靠扶贫医疗队队员一时的技术输出远远不够,必须切实提升全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所以,要在建立临床规范、加强管理方面下功夫。

  为此,扶贫医疗队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张中会主管康复科,大力推广针刺、艾灸、耳豆、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优势专科;马刚负责急诊科,致力于建立临床规范,提高医院应对突发急危重症的能力;刘忠主持检验科,着力建立检验规范,完善管理制度。

  挂职康复科业务主任后,张中会决定主攻痛症,因为南疆地区昼夜温差大,当地居民多从事体力工作,又有席地坐、躺的习惯,肢体很容易感受风寒外邪,痛症是高发病,而治疗痛症是中医优势所在。半年前,该院康复科门诊在张中会的主导下正式开诊,该门诊中医药特色鲜明,针刺、脐疗、银质针等中医适宜技术因疗效好、见效快而深受欢迎。

  短短几个月,该院康复科门诊已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天来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现在每天能接诊百余位患者,靠的是当地百姓的口耳相传。”张中会谈到,接受针刺治疗的大部分患者都愿意尝试推拿、艾灸等治疗,各个治疗中心的医护人员都忙得团团转。

  由于康复科治疗痛症效果显著,渐渐地,维吾尔医医院其他科室遇到疑难性疼痛,都会找康复科会诊,康复科需要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对此,张中会感到身上重任千钧,他说:“培养人才,让更多医生掌握中医适宜技术,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授人以渔,把技术留下,才是实实在在为贫困百姓作贡献。”

  张中会马不停蹄地开展业务讲座,目前已授课30余次。在科室,他手把手地进行业务带教。遇到维吾尔族的同事询问专业问题,他总是一遍遍地解释,刚来时语言不通,完全靠翻译,后来熟悉了一些当地的习惯表达,交流才越来越顺畅。“一时说不清楚就用手比划、画在纸上,真诚的交流总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心离得近了,帮扶工作才能确有成效。”张中会说。

  坚持奋战直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全国严阵以待,在全国疫情白热化时刻,在英吉沙县卫生健康委、维吾尔医医院领导的统筹部署下,该院急诊科迅速建起发热门诊,作为英吉沙县疫情防控的前沿。

  “能在疫情突发时及时反应,是因为在之前几个月的科室改革中,大家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马刚介绍,他在接管急诊科后就开始着手改革,首先是建立诊疗规范、捋顺抢救流程,大大提高了急性肺炎、急性心律失常等临床常见急症的治愈率,并且,耳豆、埋针、中药热奄包、穴位贴敷等可应对急症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也得到广泛推广,科室医务人员应对急危重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英吉沙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有着出色的表现。英吉沙县维吾尔医医院院长李志军对急诊科医务人员的表现非常满意,“急诊科能在突发疫情防控工作中担起重任,说明帮扶工作卓有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刘忠正带领检验科完善制度、狠抓质量控制、开展新项目,干得如火如荼。当疫情防控的集结号吹响时,他毫不犹豫地带领科室成员走上一线,他亲自担任采样组组长,没日没夜地奔波在核酸采集的路上。

  今年7月,新疆疫情出现反复,刘忠再次主动请缨到疫情的重灾区采集样本。在闷热的防护服里,他汗流浃背,每次出完任务脱下防护服时,他就如刚沐浴完那样湿漉漉,手脚都被浸泡得褪了皮。十几天跑了三四个重要隔离点,刘忠还觉得步伐慢了,他说:“我是检验科的老兵,能多干就多干点儿,这是身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按照原计划,今年8月,刘忠、马刚、张中会的对口帮扶工作已接近尾声。然而,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刻,他们郑重向济宁市中医院递交了一份延期申请,他们请求留下,坚持到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时。

  “真要走,心里还很舍不得。”刘忠莞尔一笑说,待得久了,也爱上了这片热土,这里的人民很质朴,他们的热情和信任令人感动。

  济宁市中医院的3名健康扶贫医疗队队员,在离家几千里外的戈壁大漠上用心挥写着“脱贫答卷”,他们竭尽全力把优质的中医技术留在这片土地,让中医之光照亮戈壁百姓的健康路。(张梦雪)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