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医药现代化探索:模式多样 道阻且长

时间:2020-10-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汪海月

  一中医、一脉枕、一枚银针、望闻问切……这是人们对中医药的传统印象。现如今,随着中医药与“时尚”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中医药的现代化走上新赛道。但由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中医传承创新机制不完善、中医社会接受度不足等挑战,中医药的现代化之路仍有一些困局待解。

  中医药插上“科技之翼”

  “望闻问切”是中医获取疾病信息的基本手段。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面的“四诊”难以实现,但面对中医问诊的巨大需求,互联网的发展却给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推进了中医与互联网结合,令中医开始走向“云端”。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该院院长杨文明正在用电脑为一名远在江西的病人进行“远程会诊”。通过观察病人上传的舌苔图像、对病人进行线上询问,在非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杨文明开具了一张电子处方。

  “五年前,我就为这个孩子看病。病人两地来回跑非常折腾。如今通过中医院互联网平台,我可以通过患者线上发来的照片和视频为其会诊,调整用药,这样就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杨文明说,中医需要多次复诊,而互联网问诊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时间成本,扩大了服务群众的半径。

  据介绍,上半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累计接受线上问诊6500余人次,疫情期间上线电子处方及药品快递功能,完成在线处方配送1260张。

  5G网络等技术更是为互联网问诊助力加码。为了满足中医“望闻问切”对于色差的高要求,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全新上线了“5G互联网+中医”,中医专家可以实时获取高清舌苔、面色等影像数据。

  不仅望闻问切开始走向云端,中药也逐步打上“智能制造”标签。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智慧煎药中心,46台煎药机正一刻不停地熬煮中药,一旁的包装机将熬好的中药自动打包,煎药师再贴上标签。

  “自动化煎煮大大提高了效率。现在一天可以煎煮300多份药方,而且通过扫码实现煎药全流程追踪,通过手机可以实时查看到药品所处的状态。”智慧煎药中心主任韩光磊说,病人也可以选择快递的方式,由医院直接寄送回家,实现全流程智能化。

  从一剂汤剂回溯到一粒中草药种子,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人从源头出发,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实现标准化。

  摄像头、传感器、报警系统……在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中草药种植基地,物联网系统正对一万多亩中草药的生长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我们设定了一套标准化的中草药生长指标,如果中草药生长的温度、湿度或二氧化碳指标不正常,系统会发出报警信息,工作人员会进行调整。”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维合说。

  药材的炮制加工同样应用物联网系统进行标准化生产。“目前中草药的烘烤、干燥、切制、包装这一系列流程基本实现机器自动化生产加工,如果指标不达标会发出提醒。”赵维合说。

  加工炮制完的产品则都附有二维码。“我们从2009年开始着手做安全追溯系统,保证用户扫码就可以追溯到产品的各项信息,让用户更加放心。”赵维合介绍说,通过全流程的标准化,协和成生产的中药饮片得以顺利出口到多个国家。

  中医药现代化“道阻且长”

  中医专家指出,将传统中医药的经验智慧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对提升中医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助推中医药走向现代化,但中医药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仍有很多困局等待突破。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中药材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根基,但中药材的道地性、稳定性问题亟待重视,中药材掺假、低价恶性竞争使中药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愈演愈烈。

  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韩志军表示,好面粉才能做出好馒头,优质中药材是优质中药的源头,但当前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整体相对落后,生产比较粗放,没有统一的种植规范,同时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药材多是以农民个体种植为主,缺乏统一规划,从收购市场混乱无序,到加工环节无法全追溯,质量不均衡。”亳州市中药饮片行业协会会长葛德洲说。

  葛德洲指出,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同样存在不规范现象,不遵法炮制、炮制不到位等现象较为普遍,中药质量难以保证,制约了中药临床疗效的发挥。

  “不仅中药材的现代化存在难点,中医的现代化创新也存在挑战。”杨文明说,中医的传承创新机制尚不完善,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同还需要深耕。

  “目前国内院校教育仍然是主流,院校教育有优势,也有弊端,通过短期内以一个模式培养大批人才,缺乏个性特色,同时目前的院校教育西医的成分偏多,对中医的整体辨证思维有影响。”杨文明说。

  杨文明表示,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层面就是中医药的大众化,但由于中医药名词术语较为晦涩难懂,社会整体缺乏中医药氛围,普通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医药的信任和了解程度不够,对传统中医药的思维方式接受较慢,中医药未能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传承经典守正创新

  中医药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不能“藏在深闺人未识”。中医药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要以疗效为根本,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标准为引领,逐步实现现代化。

  葛德洲建议,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组织力度,统一资源分布,合理化、规范化种植,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全流程的可追溯体系,确保质量可控。

  “中药生产不能按西药生产办法管理,不能以饮片含量客观判定饮片质量,要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际,合理使用饮片的规格,同时要有效利用现代技术,萃取有效成分。”葛德洲说。

  为推动中药材的标准化,有着“中华药都”之称的安徽省亳州市正持续推进中药农业种植由分散化向集聚化、加工由小作坊式向规范化发展。据统计,2019年亳州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36万亩,并建成了中药材初加工产业园区。

  杨文明则建议,中医药的传承教育应将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融合,将师承教育的理念和做法融合贯穿于院校教育,培养兼具广阔学术视野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创新型人才。

  “中医的高手在民间,要充分挖掘中医药适宜技术,整理发掘民间中医的经验,丰富中医的治疗方法,发挥中医简便灵验的优势。”杨文明说。

  受访专家认为,为了让中医药真正走进大众,还要加强中医药的通识教育,以科普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中医药的魅力,增加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并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特点,鼓励研发易携带、服用方便的中药颗粒配方。

  “老一辈人形容中医,就是‘一个老头’‘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我们现在要通过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通过机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更精确、范围更广的诊疗,让传统中医药以更现代化的姿态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杨文明说。

  (转自《经济参考报》 作者汪海月)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