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中医药人才
当前,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在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凸显了诸多不足,如中医药院校普遍招生规模偏小,远不能满足当地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在现有院校教育教学中,中医经典课程占比较少。招生方面,中医药人才培养途径还很有限,许多有基础学历非医学人员不能进入中医队伍。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如何在下一步的深化教育改革中做好战略部署,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笔者建议,加大规模,优化结构,完善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体系。据统计,河南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招生中,622人已具备其他非医学本科学历,2019年1064人已具备其他非医学本科学历。同时,该校自2019年开展的面向中医传承人的实施针灸推拿单独考试招生,2020年制定并发布的《“中医药特殊技能人才”选聘办法》,在社会上引起较好反响。以上情况说明,应根据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合理引导并重视不同人才在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政策上支持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中医药及相关专业的单独招生,建立“院校+师承+家学”人才培养试点,支持中医药高校开展非中医本科学生攻读中医本科、5+3本硕连读培养、本科直博培养、硕博连读培养、本硕博连读培养试点。在本科、研究生招生指标上给予倾斜,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河南中医药大学自2009年相继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承班”,在课程体系中强化“四重一突出”,即重中国传统文化、重中医经典、重中医思维、重临床实践,突出仲景学术思想为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开设了仲景学术本体课程,以《伤寒杂病论》为根本,从中医的诊断、药物选用和临床的多维角度,将仲景学术思想细化为“仲景理法”“仲景方药”“仲景经方案例导读”三门课程,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上传承仲景学术思想。实行“导师制”——拜名师,提高起点;拜群师,博采众长。构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学校、政府、企业共建”中医传承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目前已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1000余名,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近70%,就业率达100%,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因此,提升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应当遵循中医药认知与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突出中医药特色、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教学改革。一是要完善中医药教材体系,推出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适应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示范教材。二是优化中医药课程,加强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着力突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经典教学,突出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养成。三是以社会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为导向,改进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法和标准,突出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用执业医师考试的指挥棒来推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中医经典课程考核占比。四是在保持强调突出中医特色的同时,也要努力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五是增加现有临床体系对中医药的文化认同。西医院校、综合院校的临床医学等专业中,增加中医学、中药学类课程比例,将中医药类教学内容纳入其课程体系。
改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临床能力。人才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与事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应进一步改善对师资、规培生、在校学生等的评价体系,使之更能契合国家需求。一是打造一支中医特色鲜明、高质量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中医药院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通过引导鼓励教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引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信息素养, 推动教育技术的改革。二是做好中医规培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重要途径。中医规培涉及带教老师、规培学员、规培基地等多个方面,只有加强临床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整合,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发展,才能在规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贯穿中医临床思维,保障医学培养质量。三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中医院校在基础专业上,要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教育氛围和专业培养体系,通过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中医学术传承规律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人才,使其具备更多社会适应性,符合健康服务岗位胜任力的从业人员。(许二平 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d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