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育三阶段 培养“铁杆中医”人
□ 沈炳章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笔者作为一名年近八旬的中医师,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每年都会接收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医生,他们思想敏捷,充满朝气,热爱医学事业,可是又稍显稚嫩,根基不牢,攀登中医药这座山峰,不知能否长期坚持。
结合多年经验,笔者深知,让青年中医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热爱中医药文化事业,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也是带教教师的职责所在,对中医药事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医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求学习者勇于攀登,且学无止境。笔者以过来人经验看,青年时期,每位学子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都会有所不同。因此,作为一名中医教师,笔者认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每位学生所处不同阶段给予悉心耐心的指导,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热爱中医,继而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从而培养出“铁杆中医”人才。
入门临摹:谨守法度 先“写”进去
大部分立志从医的的中医学子,从学校毕业进入临床工作后,临床基础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理论与实践也尚未磨合。
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为人师者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试诊机会,应当坚持“日常工作放手不放眼,关心不包办,能让不独揽,原则要把关”的原则,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望闻问切,及时提出问题,并不断练习学生对中医病例的书写及常用方药的运用等。
其实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却是受益终身。这个过程如同书法中的临摹,要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更要谨守法度,仔细揣摩,从中找出规律,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简单来说就是要先“写”进去。“临摹”得像,方药用的好,就容易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于入门阶段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除了熟悉书本知识外,还要多实践,开阔思路,加深对书面知识的理解,为踏入中医之门迈出坚实的一步。
临证提高:不拘成法 再“写”出来
当基础已经夯实,学生需要突破“瓶颈”并不断提高,单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就对带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加强他们理法方面的练习。
理法是医者的统筹与规划,用来指导方药组合,是本。在临床处方中,有的学生喜欢对症处理,如咳嗽加半夏,头痛加川芎,不能说不对,只是久而久之,更注重一方一药的使用,容易忽视理法的提高。前贤有言:“理不明,虽有良方而不适用,非方之不良,乃用方者之不达理。”叶天士亦尝谓:“方欲多,治愈乱”。
临床提高阶段,理论颇为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更为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此时应该不拘成法,不怕出错,要“写”出来,再由教师指出其中的对错原委,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教导学生读书应该广博深挖,加深对经典条文和历代医家理论的理解。
永攀高峰:法无常法 学无止境
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就像登山,攀登的越高,他们就越能感受到中医与文化的融合之美,也就在学习中树立了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
但是,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更上一层楼。正如江南的医家,临证讲究兼收并蓄、刚柔相济,如园林般布局精巧、曲径通幽;如丝竹,清音宛转,意境深远。
此阶段学生的开方,教师要引导他们,不仅要“谨守法度”,还要“巧运规外”,此阶段的学生的读书,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看书一丈,不如读得一尺;读书一尺,不如熟得一寸”,要让学生从源头上读,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汲取知识。
青年中医是中医药未来的希望,也是中医药事业未来的脊梁,因此,作为一名带教老师,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不断激励青年中医人永攀中医药事业的高峰,为青年之崛起搭好桥梁、铺好大路,与青年学子一道为中医之崛起而奋发图强。(沈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