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在专业课教学中注入“思政基因”

时间:2020-08-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刘波

  人才是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决定性要素,而品德又是决定人才成色和底色的关键。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来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独特的价值。6月3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作出顶层设计,如何确保纲要在中医药院校落地生根,本文提出课程思政构建模式,旨在为中医药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提供镜鉴。

明确一个指导思想

  要始终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医药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医药人才、呵护人类健康的重大职责,课程思政要着眼于中医药学子筑牢理想信念、擦亮人生底色、怀揣伟大使命,唯此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担纲历史重任、书写人生华章。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华夏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符号。神农尝百草,体现了先祖为解除百姓疾苦而身先士卒、亲身实践的仁爱之心;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著《伤寒杂病论》,成就“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伟名;孙思邈将《大医精诚》置于《千金要方》第一卷,对医生的医德做出专门论述,与现代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异曲同工,体现了中医人守护健康、救死扶伤的情怀愿力;李时珍为著《本草纲目》而屡尝曼陀罗彰显的是中医药人追求真理的坚卓刚毅等,这些中医药典故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中医药院校的课程思政就是培养青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坚持守正创新理念,塑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独立人格,为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运用两个重要手段

  要充分利用好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两个重要手段。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强调的是专业课教师在中医药学子思想成长中的引领、启悟、形塑的作用,思政的元素依附于中医药知识传授过程中,具有隐性教育意味,而与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的显性教育手段有所不同,课程思政具有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意蕴,从专业知识中引申出价值判断、伦理取向,在无形中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启迪。一是从寓德于教维度来看,中医药知识相对抽象而客观,但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依附于鲜活而具体的中医药人,这些历代中医药名家身上所彰显出来的精神风骨、人格情操值得传承发扬,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名医治病救人的故事,他们是中医药文化的生动注脚,他们的感人事迹散布于数千年来中医药发展历程中。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要善于从中医药人的高尚情操中挖掘教育的元素,利用《中医药的故事》《中医药典故精选》《中医是本故事书》等书籍中寻找德育的因子,在专业课教学中注入思政的基因。二是从寓教于乐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忌空洞的说教、呆板的规劝和严厉的训斥,最高境界乃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受到人格的熏陶和思想的顿悟。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要努力达到“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效果,讲好中医药故事,用青年大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营造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课堂思政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比如讲述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六脉神剑”和经络学说的关联、对联中的中医药知识、解读中药名的由来等等,既有知识性,又充满趣味性,使课程教学充满愉悦的氛围,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思想的洗礼和价值的塑造。

注重三个呈现方式

  要注重语言叙说、场景体验、以身作则三种方式。一是就语言叙说而言,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主要呈现方式,专业课教师要善于锤炼语言,培养良好语言运用技巧,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中气十足,让学生从“低头族”变成“抬头族”。比如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讲述对症下药、良药苦口、讳疾忌医等成语中的中医药知识,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讲述中药的四气五味、哑巴吃黄连、冬吃萝卜夏吃姜、病从口入等谚语、俗语、方歌中的中医药知识,从日常的食疗来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坚定专业的自信、强化专业定力。二是就场景体验而言,要善于抓住互联网读图时代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媒介的优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场景体验,选择“有营养”的课程思政素材进行加工创造,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冲击,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医痴叶天士》《刮痧》《大长今》《大国医》《推拿》等影视片有关片段,让学生在热播潮剧中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语气、神态、方式都会对学生形成重要影响,有的影响会贯穿于学生的执医生涯与患者交流问诊时,要做到换位思考、情真意切,使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感悟医者情怀。三是就以身作则而言,在课程思政视阈中,言说者与践行者必须是统一的,言传与身教并重,而身教重于言教,中医药专业课教师所表达的理想信仰必须要成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对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谨防课堂讲一套、课后做一套。中医的师承制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更加凸显师承导师的人格典范作用,追求师德与医德的统一,这就要求中医药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师承导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用良好的道德修养践行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并在课堂之外垂范学生,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高等学府,中医药院校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而课程思政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载体。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做中医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精神成长和人格发育的“甘露”,努力培养出能够胜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优秀中医药人才。(刘波 贵州中医药大学)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