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谟:徽派炮制杰出贡献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蕴生一方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更催生出了地域性的医学流派。至今活跃于安徽地区的新安医学,用药强调时方轻灵、固本培元。伴随着地域性医学流派的发展昌盛,与之相契合的中药炮制流派也进一步得以产生和发展。
中药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它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由于各医学流派临床用药的需要不同,中药炮制各流派的炮制工艺也各具特色。
徽派炮制,肇自哪个年代,不甚明了,但盛于明清,与新安医学的发展昌盛息息相关。在新安医学发展的800年间,涌现的近800位医家所留下的诸多著作中,就有许多炮制方面的经典著作。其中,陈嘉谟的炮制理论最为经典,其所著的《本草蒙筌》“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该原则后来一直成为中药炮制的指导原则。
由儒入医成大家
陈嘉谟(1486年-1570年),字廷采,号月朋子,今安徽祁门县二都(西乡石墅)人,有文献记载称其曾任明朝御医。
陈嘉谟年少时天性聪颖,攻读儒学,博学多才,在诗、词、赋和书法等方面均有建树,后因体弱多病,遂钻研医药学知识并颇有建树。
陈嘉谟由儒入医,尤其喜好金元四大家的医学著作及其学术思想,受李杲和朱丹溪思想的影响最大。他在80岁高龄撰书《本草蒙筌》。
药学巨著《本草蒙筌》
《本草蒙筌》是陈嘉谟用来教授弟子的本草讲稿。《本草蒙筌》共十二卷,全书叙述了药性总论,收载了药物742味,系统地记述了各类药材的产地、收采、储藏、鉴别、炮制、性味、配伍、服法等。
陈嘉谟十分强调药物产地与药效的密切关系,说“地胜药灵”,推崇蕲州艾、绵黄芪、上党参、交趾桂、齐州半夏、华阴细辛、宁夏柴胡、甘肃枸杞、新安的白术、怀庆的山药与地黄等“道地药材”。
此外,他还提出虽为同一种药,但颜色、产地等不同,疗效也就存在差异。
对中药炮制发展的贡献
倡导“紧火”。《本草蒙筌》对中药炮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介绍历代名家经验的同时,遵古而不泥,提出自己的独创与见解。陈嘉谟在理论上提出了中药的炮制原则及“火候”是中药炮制领域中核心的基础理论之一,首倡“紧火”的运用。他认为中药炮制是否得法,直接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故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提出“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三类炮制分类方法。陈嘉谟首次对中药炮制方法作了概括性的归类,指出,“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二者”。
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本草蒙筌》着重强调了辅料的应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在炮制技术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条下所载的“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实际上就是没食子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制备没食子酸早200多年。
精研特殊药物的炮制方法。在特殊药物炮制方面,陈嘉谟也提出不少正确的意见。水银取自于丹砂在历代本草书均已提及,《本草蒙筌》对水银具体制法论述颇为详细,后世医家加以引用制作。又如,黄连治各种火邪,对不同的火邪以不同制炒。 (李凌基)
(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