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医大家寄语青年学子——

医生要有容纳幸福和痛苦的宽广胸怀

时间:2020-08-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郝雪

  今年医学专业受到高考考生青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蒋健、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纷纷寄语青年学子,希望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励志成为心怀仁爱、善济苍生的好人。

  蒋健:选择当一名医生,要有一个同时容纳幸福和痛苦的宽广胸怀。漫长的医学教育需要刻苦学习、终身学习的精神,还要能耐得住寂寞,其他专业可能年纪轻轻就成名成家了,而医学则不然,需要长时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尤其是现在大学毕业后还需医院进行规培轮转实习,收入较低,甚至连找对象都没时间。医学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更要求学医者付出百倍的努力,来遨游文献,吸纳知识。

  医学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互交融,在和人打交道时,需要充分交流和沟通,这方面的能力也需要得到锻炼。医学生除了学习医学基础课之外,还应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内容的学习,要明白医学是不断进步变化的,疾病又千变万化,这就注定医生这个职业需要终生学习。医生不仅只是看病救人,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精神,所以,需要品学兼优,心怀仁爱的好学生来学医,这些素质需要从小来培养。

  大医志在救死扶伤,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大医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把矢志不渝地治病救人当成一生的信仰,虽然辛苦但会很幸福。

  张洪春:选择当一名医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的一生。医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不断学习解决问题的职业,是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奉献社会的过程,更应是一个心怀仁爱、善济苍生的好人。

  教育国际化固然重要,但还应立足于国情,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不能一刀切采取某个国家的固定模式。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应重视本科教育,规范长学制教育,明确区分“科研”与“治病救人”目标人才的培养。建议采用定向培养模式,并建立一种机制,扶持一批有志青年到基层到农村去,不仅有助于有志医学的青年学子免费学医,实现梦想,更有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因为基层接触的病种病例多,对医学生自信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成长起来也比城里的大医院更快。当然,不能一毕业就把学生派到基层,应在城里的大医院培训出一定水平后,再派到基层去工作,工作年满后,允许人才自由流动。希望相关部门能形成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曹洪欣: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在学好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应具备家国情怀,对待患者仁爱豁达,有求必应;国家有难时,既要有请战的勇气,也要有奉献终生的信心和能力。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包括中医药高等教育,还是模仿国外西医教学模式,在培养医学应用人才方面存在短板。历史上,中医是靠师承教育,包括举办一些专门学校。很多中医大家,拜了多位名师,才成就名医大师。传承教育、师承教育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局限性。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知识结构更新,单纯师承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中医教育领域,国家倡导把高等医学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我当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时曾经搞过本科师承制试点,给中医本科学生指派导师,早期介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取得良好效果。

  随着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维护民众健康的根本问题,医学院校(中医院校)应致力于培养能够用得上、留得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在立足人文与医学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基础上,应培养高校医学毕业生会看病、能治好病的能力。

  (转自人民政协网,作者郝雪)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