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余艳红
编者按:8月7日,《学习时报》头版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有专论”栏目,刊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同志的署名文章《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文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回顾了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成果与经验,强调“中医药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医药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从加强中医药古籍的保护和系统规范整理、规划建设一批国家中医应急救援和传染病防治基地、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全面提升中医药系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现实路径。该文刊发后,在行业内外引发热烈反响。为使中医药行业更好地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本报予以转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国家整体战略高度,对构建起我国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作出总体部署,对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作出明确安排,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充分体现了对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振兴发展中医药的决心和信心,把我们党对中医药工作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中医药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参与疫情防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使用率达到90%以上。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综合应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增强人民群众自身抵抗力。武汉为集中隔离点的疑似病例、发热病人、密切接触者广泛配发中药汤剂和中成药,快速打造社区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并总结推广了中医药早期参与传染病防控和临床救治的“武昌模式”。对轻症患者,中医药早期介入、及早治疗,有效阻断轻症转为重症、危重症,成效显著。对重症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一人一策”,中西医联合巡诊和查房,显著提高了重症救治效果。对康复患者综合施治,提升患者整体功能状态,促进早日康复。坚持以疗效为导向,边救治边研究,及时总结和优化临床经验,形成覆盖医学观察期以及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全过程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快速筛选出临床疗效显著的“三药三方”,有效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优势,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系统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五个“首次”,即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
中医药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中医药独具的特色和优势、防治传染病的历史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无数次与疫病进行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防治疫病的独特理论和实践。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致病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观,到《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防治疾病的辨证处方与药物知识,再到明代著名医家吴又可总结出的传染病“戾气”学说等,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是一笔需要深入挖掘的宝贵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9年底,中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65809个,中医类医院数5232个,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62.5万人,分别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全国医院数和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数的6.53%、15.23%和16.16%。中医药已成为应对重大疫情、建设健康中国、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医药系统坚持传承创新,从古典医籍中汲取精华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SARS、甲型H1N1流感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中积极作为,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尤其是在此次疫情病原不明确、没有疫苗和特殊药时,中医药发挥其注重增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和修复能力,注重维护整体平衡的优势,通过症状收集和临床分析确定治疗方案,迅速用于临床救治,能够及时应对;在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中,中医药发挥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的优势,综合应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能够提升临床疗效;在应对严重复杂病情时,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中西医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叠加优势。
在新形势下,中医药公共卫生防控能力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中医药快速参与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的机制亟待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防控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和科研体系亟待完善,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较薄弱等。
全面提升中医药系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落细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加强中医药古籍的抢救性、再生性保护和系统规范整理,建设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图书馆等古籍研究支撑平台,推进《中华医藏》编纂出版,组织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化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完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特色审评审批体系,优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证候类中药、院内制剂的审批程序,完善中药退出机制,深化清肺排毒汤等有效中药方剂治病机理的分析研究。加强协调,建立完善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仓储流通、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规划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优势鲜明、综合救治和保障能力强的国家中医应急救援和传染病防治基地,统筹建设一批中医传染病医疗中心。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建设,优化科室设置和功能布局,强化三级中医医院检测能力。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加强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医疗机构中医临床科室建设。
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应急类重点学科;加强师资队伍和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推动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逐步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推动设立师承教育专项,探索设立中医药师承教育专项津贴。把传染病防治特别是院感知识培训纳入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下大力气培养既有扎实中医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又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类本科专业课系中增设中医疫病相关课程。设立中医疫病防治人才培养专项和中医药疫病防治人才库。
加强组织领导,为维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促进中医药全面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推动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体制机制。在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的制度保障。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从组织管理、专家组成、技术方案等方面有中医药相关人员和内容,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进来、发挥作用,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推动建立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医药纳入多学科诊疗体系,实现“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中西医协同攻关,形成一批共识度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充分发挥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的作用,推动各地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各地依据《中医药法》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形成发展中医药的合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凝聚全行业力量,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发挥好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