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

时间:2020-08-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李金钢

    □ 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

    一部中医药发展史,就是亘古以来守正与创新的历史,就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真实写照和时代回声。

    回望来时路,神农尝百草开创了中医药济世救人之先河;《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岐伯典医疗疾,经方、本草之书咸出。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钱乙、刘完素、朱丹溪、叶天士、徐大椿、萧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邓铁涛,一大批代表性人物以及近现代千千万万个中医药人,以积淀5000余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底蕴,将高尚医德、高超医技凝聚、发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全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独特贡献,彰显了中华民族仁心慈爱、遵德贵生、济命救危、不畏艰险、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利缘义取、自律自强的高贵品质,成为中国在世界上展示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

    凡此种种,皆与守正创新相伴而生、相得益彰。

    如何守正

    “守正”,就是要守得住初心,守得住根本,守得住精华,守得住阵地。

    天人合一,整体关联,阴阳平衡,五行生克,望闻问切,标本兼治,辨证施治,生生之道,生生之具,以医病医人为旨归等是中医理论与思维的内核,是“守正”之关键所在。对此,既要真真正正地懂得,也要一丝不苟地做得。

    中医药之“正”,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过程中与环节上。譬如,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四诊缺一不可。医药同根,两者实为自身命运及其患者命运的共同体。一兴俱兴,一损俱损。中药材必须是无害种植、绿色生态;中药材叶类、花类、果实类、根茎类的采收,必须严格遵循各自的时令时辰。中药炮制技术是我国创造的独门诀窍,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炮制技术决定药品质量,药品质量关乎疗效。熟地、黄精、何首乌等的炮制必须九蒸九炙九晒,方能达至药用标准。蜜炙,必须选取纯净上好的蜂蜜。此外,炮制用水讲究天水、地水;燃料讲究桑柴火、芦火竹火、炭火、糠火、牛粪火、马粪火;熬药讲究器具;火候讲究武火、温火,这些都是数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凝聚着生命智慧与工匠精神。

    在中医药之传承中,存在着中医药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对中医理论原创优势的深入研究。传承方式比较狭窄,一些制作技艺面临断档失传。药材种植、修合肆意而为,偷工减料,变形走样。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甚至出现伪医假药等问题。殊不知,忘了本丢掉根,偏离正道,无异于自我毁弃。

    如何创新

    “创新”,就是要实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

    古往今来,中医药秉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日日新,又日新”“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之禀赋,形成了本体的求变求新品格。

    “中医针灸”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最初以砭石为针具,后来逐渐创新发展为骨针、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等等,并辅之以药物(如艾灸等)。西晋医学家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北宋名医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模型,实现了针灸诊疗技术的集成创新。“藏医药浴法”是由沐浴节传承、发展而来,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分别于2010年11月、2018年11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现了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的发展创新。由此也昭示了传承创新、可持续发展、国家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等,构成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和关键词。

    屠呦呦及其团队以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之说为起点。经过40多年的艰辛求证、百余次实验,提纯萃取青蒿素造福人类,挽救了国内外数以亿计的苍生,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一步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医药专家以《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为基础创新研制“清肺排毒汤”。成为挽救生命、控制疫情的通治方剂,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了强大的中医药力量。

    中医药广泛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中医药海外中心,与许多国家开展教育合作、医疗合作,建立跨国合作项目388项。这一系列丰硕成果,既是长期积累的原始创新,也是厚积薄发的集成创新。

    但不可否认,中医药界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够,高新技术含量有待提升,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与现代话语体系(尤其是外语)的对接转换欠缺等问题,必须从顶层设计、高端推动、基层落实、个体担当等多方位加以解决。

    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

    实践证明,中医药历久弥新,赖于传承与创新的融会贯通。守正创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传承带来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固本强基,源头活水来。没有传承,创新就要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会丧失未来。

    中医药学科多样,诊治手段多种,涵盖传统文化、哲学思维、中医理论、方剂、养生、诊法、疗法、针灸、药物、民族医学等领域,要处理好传承精华和与时俱进、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集中优势要素,在中医药单项、综合项目等方面开展行业之间、学科之间、跨行业与跨学科之间的联合攻关,实现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让中医药在包容中求得发展、在开放中形成创新。

    身处新时代,面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指南,涵育创新机制,打造人才队伍,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孵化创新成果,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丰盈中医药精粹底蕴,彰显中医药魅力,唱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使中医药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是当代中医药人神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李金钢)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