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中医疗效 坚定中医自信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再次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取得的显著疗效点赞,并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讲好抗疫中的中医药故事,不断强化中医药师生的专业自信和专业定力,大力培养一批信仰中医、传承中医的“铁杆中医”,为继承中医衣钵、守卫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存废之争”带来负面影响
自近代西方科学进入中国以来,中医药因遭遇质疑而引起的“存废之争”,对中医药学生的专业自信造成消极影响。中医药沉淀了中国人上千年的智慧,护佑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征,融合了历代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但自1840年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随着西方科学理念的植入和生根,中医理论面临严重危机和严峻挑战,一些人开始不相信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认为中医不符合西方科学所倡导的“可重复”“可验证”科学伦理,产生了中西医“科学”与“人文”的文化争鸣,中医药的“合法性”身份饱受质疑。为了纾解中医药的身份难题,有的中医人选择与现代生物医学相结合,以此寻求妥协,甚至尝试对传统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剧了中医药生存空间的萎缩。由此造成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的自卑感,进而造成学中医开西药、中医转西医的尴尬境地。
中医药抗疫强化学生的专业自信
中医药在此次抗疫中大显身手、大放异彩,是中医药学生强化专业自信的现实教材。疫情暴发后,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治迅速取得效果,中西医结合诊疗成为我国抗疫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从1月22日第三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开始,中医药被正式纳入方案并一直延续至第七版,有大量的关于中医药的新闻报道。全国中医药系统4900余名医疗工作者对口支援湖北各市抗疫,截至3月3日0时,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中医治疗病例达92.58%,方舱医院累计服用中药人数达99.9%,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逾90%。仝小林院士认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疗效十分显著,轻症患者病情无一加重,重型或危重型患者死亡率降低八成多,康复患者症状改善复阳率低。通过方药筛选,证实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方剂疗效显著。此次抗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首次成建制全面参与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不仅如此,中医抗疫已走出国门,早在2月底,就有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家的中医药专家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服务。中医药成为中国结合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有力证据。综上,从国家政策、实际疗效和国际影响来看,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坚定中医药学生的专业自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个层面坚定学生专业自信
以宣传中医抗疫疗效来坚定中医药学生专业自信,需要从认识、课程、方法三个层面着手。中医抗疫是“四个自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的生动教案,不仅印证了中医在诊治急症中同样具备独特疗效的优势,也极大提振了中医药人的信心。中医药高校要通过广泛宣传中医抗疫疗效的故事,不断强化中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专业定力。在认识层面,中医药院校党委要组织专业教师系统挖掘中医抗疫的精彩故事,编写相关教材或案例,主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进行全面渗透和系统传播,把中医药学生的琐碎感悟、零碎感触上升为学科思维、专业认知,在中医抗疫故事中感受中医基础理论的阐释力,促进学生形成中医学科本位意识。在课程层面,要坚持传承中医经典,注重中医经典著作的导读与讲授,培养具有中医思维的特色人才,并从经典理论维度解读此次抗疫中的中药方剂、中医诊治方案、中医药疗效等,使中医经典释放出时代魅力。要注重在中医临床教学中,传播中医知识精髓,避免中医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危机。在方法层面,要综合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手段,既要发挥显性教育直观、直接、直说的优势,又要发挥隐性教育浸润、感染、熏陶的特色;要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要融汇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优势,线下教育注重师生面对面对话、研习、合作,线上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观念塑造和知识拓展,合力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铁杆中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还强调,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中医药学生的专业自信事关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这一重大议题,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优异表现为坚定中医药学生的专业自信创造了良机。讲好中医抗疫“好故事”、传播中医抗疫“好声音”,对中医药院校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培养合格人才大有裨益。(刘波 贵州中医药大学)
(d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