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医药师承与院校教育亟须相互借鉴

时间:2020-07-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刘观涛

  “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这是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要求。

  那么,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对比,各自的基本特色是什么?笔者认为,“一以贯之”与“群策群力”分别是师承和院校教育的鲜明特色。

  师承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以一个学派的导师(或一个学派的团队)为教育主体,教学内容始终围绕一个学派“一门深入,一以贯之”。院校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以主流学派的团队为教育主体,教学内容始终围绕主流学“集体协作,群策群力”。

  院校教育以全国中医院校创办为开端,几十年来取得了众口皆碑的成绩,成为新一代中医人才的摇篮。当然,在“群策群力”的另一面,往往会产生偏离“一以贯之”的弊端。举例来说,《方剂学》教材讲授362首方剂,中医各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教材用方本应严格选用《方剂学》教材的方剂。但事实上中医各科的编委“各自为战”,各科所用的方剂达到1000首左右,并没有把中医各科与《方剂学》融为一体。且同样是“湿热下注”的病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所列方剂往往差异很大,更多按各科主编或编委的学派思路来开方。内外妇儿各科之间“各行其事,自作主张”,既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更让学习者的思路难以“一门深入,一以贯之”,悄然间远离“中医思维”的航道。

  若以“师承教育”的特点整合教材,则可将常用方剂作为“一以贯之”的教学主线,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之内外妇儿,悉以100~200首方剂所代表的证型进行讲述。同样是湿热下注的病机,首先优先运用同一方剂,若不能用同一方剂,则进行辨析说明。精细辨析,越辨越明。更重要的是,中医学基础科目,亦全部具体落实到常用方剂,《中医基础理论》具体落实到与常用方剂的逐一对应,《中医诊断学》具体落实到与常用方剂的逐一对应。

  目前院校教育的教材体系,中医基础理论、诊断、中药、方剂,乃至内外妇儿、针灸临床各科,缺乏一个声音的权威统领、一个口径的统筹规划,使得“集体协作,群策群力”很容易蜕变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容易造成学生们低水平的重复学习。而更为致命的教育缺陷是:在课堂讲授阶段,由于各个科目难以“一以贯之”,会在实训阶段,导致学生们对诊断辨证与处方用药这两个最关键的环节含糊混沌、把握不高。

  相对而言,师承教育“一以贯之”的核心特色,能够大幅度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大幅度提升实训实践学时。

  总之,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有利弊,亟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比如,院校教育的优势系统完整性、量化考核性,恰恰是传统师承教育的弱项,师承教育若要长足发展,继续补齐短板、创新发展。(刘观涛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