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从野蛮开山的“木头经济”到生态富民的“林下经济”,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宁陕县立足优势、精心筹划,趟出一条绿色的中药产业脱贫致富路——

林下育中药,“钱袋”鼓了百姓乐了

时间:2020-07-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李芮

  初夏时节的清晨,陕西省宁陕县的大山里还略带凉意,城关镇月河村生态护林员杨停学出了家门,他提上农具、跨上摩托车,向山上赶去。

  这是一条杨停学走了几十年的老路。

  30年多前,他沿着这条路,在没膝的雪地里伐木,汗水湿透了棉衣棉裤,顶着身上的薄冰和沉重的木头下山,他黝黑的脸上总是眉头紧锁,“那些年恼火,我一直干到国家禁伐,‘啃’了十几年的木头,却只够糊口。”

杨停学(右)的林下中药种植地。

  如今,曾因妻儿患病变成贫困户的杨停学舒展开了眉头。他响应村里的号召,在林地间栽猪苓、种白及、养中蜂、育重楼,一天下来虽忙得不可开交,心头的担子却愈来愈轻。“现在发展林下种中药,我家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这林子越长越密匝,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地处秦岭腹地的宁陕县,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了精准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题,在定点帮扶单位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帮助下,宁陕县因地制宜,把中药材作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宁陕县委书记张益民介绍,目前,中药材产业覆盖了全县超过80%的农户,在产业脱贫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岭不再是阻隔

政策纾困:求变?林下经济打开出路

  秦岭巍峨,云缠雾绕。蜿蜒曲折的山路中,隐匿着大大小小的县城,被誉为“秦岭之心”的宁陕县便是其中之一。

  穷,曾经是宁陕百姓心头最难解的结。

  过去,无数人曾像杨停学一样“上山动刀子”,靠着伐木勉强贴补家用。而天然林禁伐后,突然失去大部分收入来源的百姓们慌了神。

  “宁陕山大沟深,林密人稀。全县3678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7万多的人口,这样的自然条件限制了诸多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增长一度停滞不前。” 张益民说。

  不日新者必日退,政府寻求改变,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何而来?靠山吃山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百姓渴求改变,但眼前的茫茫大山如何翻越?

  改变,谈何容易。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经过一次次考察论证,林下中药材种植让大家眼前一亮。宁陕优良的植被、土壤和气候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乡亲们有着采集中药材的传统,房前屋后都或多或少地生长着中药。同时,当地盛产的猪苓、天麻等道地药材品质好,又非常适合林地种植,这让宁陕县的林业独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为了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宁陕县确定了以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引领的林下经济生态脱贫路。《宁陕县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建设实施方案》《宁陕县中药材产业建设五年规划》等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财政扶贫贴息贷款让贫困百姓也能积极参与种植。脱贫按下了快进键。

  定点扶贫的帮扶也日渐显现成效。几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选派7批21名干部到宁陕县挂职一线扶贫,他们晒黑了脸,带着草帽跑遍了宁陕的沟沟坎坎,为宁陕脱贫出思路、引项目、领作风,在邀请院士专家考察宁陕当地产业、引进梦阳中药材公司、协调宁石高速连接线、促成秦岭长春酒厂五味子酒“健”字号审批、牵线阿里巴巴和京东集团对接扶贫合作项目等方面成果显著。

  “第一次去贫困户家入户调查的时候,他翻找了半天,拿了一瓶优酸乳塞到我的手里。”中共中央办公厅派驻海棠园村的第一书记回忆,这份“薄礼”中深深的情谊让这个大城市来的“90后”小伙儿深受感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带领困难群众摘掉“穷帽”的决心,“我始终铭记,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既有责任又有感情的担当精神,一户一户、一人一人地帮扶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

  路修起来了,人富起来了,他们与宁陕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田间地头无闲草

院士引路: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

  宁陕猪苓个体肥大、色泽乌亮,是“陕西十大秦药”。“一窝一口猪,十窝一头牛,百窝万元户,千窝小洋楼。”这句在宁陕流传多年的话,讲的便是种猪苓的经济收益。

  58岁的张三华在四亩地镇做了多年中药材生意,他坦言,宁陕猪苓的发展之路起初并不顺利。

  2002年左右,各地的药贩子来到宁陕以高价收购野生猪苓,当地农户经常全家出动到山上采挖。日复一日,野生猪苓数量日益稀少,价格也水涨船高,从最初的每斤不到10元炒到了将近百元,老百姓又动起了种猪苓的心思。

  “那时,镇上组织了对猪苓产业的调研,发现猪苓种植的技术领域是一片空白,也缺少收购猪苓的药厂,既没有技术又没有产业支持,只是一味跟风,这样哪里能成事呢?”四亩地镇党委书记杨恩宏说。

  不出所料,在农户们“种土豆”式的“野蛮播种”下,猪苓的产量是上来了,可价格却开始暴跌。很多药贩子一看猪苓的品相不佳,便直接拒绝收购。猪苓的生长周期长达3~4年,差强人意的品质和不断“跳水”的价格让眼巴巴盼了几年的农户们傻了眼。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相关领导来到宁陕县四亩地镇开展扶贫调研。“当时,领导问我们,当地的中药材什么比较好?”杨恩宏说,我们第一个就想到了猪苓,但问题是质量与价格不稳定,老百姓的种植热情不高。

  如何解决这个“心头难”?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牵线搭桥帮了大忙。

  在他们的邀请和协助下,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来到了四亩地镇,开展中药材产业专项调研活动,他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猪苓的生长环境,详细了解猪苓的种源价格。“宁陕猪苓的种植基础比较好,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黄璐琦认为,在宁陕的脱贫措施中,中药材产业应该是首选,但发展中药材,首先需要质量保障。要抓好规划,对哪一个区域、哪一种土质适合种什么药材、种植多少,都要有明确的定位,才能减少盲目性。同时,要解决好种源短缺问题,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种植,保证质量,提高群众的种植技术和能力。

  趁热打铁,宁陕县各村镇开始想方设法组织群众参与种植技能培训,并积极配合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在摸清家底的同时,又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开展猪苓种子的人工筛选繁育工作。

  “目前,猪苓的种子全部来源于野生采集,价格比较高。自2016年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袁媛每年都会‘翻山越岭’地来到我们宁陕,在坡地和平地上对猪苓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对有效成分开展分析,目的就是筛选出不同生长条件下最优质的种子并实现人工培育,让种植户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杨恩宏介绍。

  看到这几年猪苓产业发展迎来转机,张三华加入了种植的队伍。谈起猪苓的种植技术,他笑着说:“现在家家户户都能掌握,按照规范把种子和菌棒埋下去,收个几万块不成问题,大家都乐意种,比种玉米可省心不少!”

高山深处有“黄金”

乡贤带头: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百年老字号片仔癀药业落户宁陕,必将促进宁陕县中药材及林麝产业的发展,弥补宁陕中药材深加工的产业空白。”6月10日,宁陕县人民政府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中医药基地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也是中共中央办公厅赴宁陕挂职扶贫小组帮扶工作的又一成果。

  谈及最吸引企业的因素,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洪绯表示,宁陕的林麝产业发展空间很大,林麝的分泌物天然麝香是片仔癀中一味重要的珍贵药材,价格堪比黄金。与宁陕开展合作,既能打通产业链,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撑、拉动当地林麝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也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麝香供应源。

  协议敲定,一位面庞黝黑的小伙儿攥了攥拳头,眉目间写着说不出的激动与欣喜。

  这位小伙儿叫邓庚,是土生土长的宁陕人,同时,他还是陕西省劳动模范和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县里,他是带头养殖林麝的能人乡贤。

  “这次协议签订解决了大问题!产业链通了,我们县的林麝养殖又能上一个新台阶!”邓庚说,林麝只能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大山深处生存,市场上一对的价格在5万元左右,前期投资成本非常高,与片仔癀企业的合作意味着精准脱贫项目林麝产业终于成功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市场,收益有了保障。

  从筒车湾镇海棠园村一路上山,便到了“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海棠园林麝养殖观光园。

  “这个生态园区由邓庚带头投资建设,养着300多头林麝。在这里,贫困户可以利用脱贫贷款、土地林地流转金等入股园区,每年保底分红8%以上。同时,还免费为贫困户发放种苗,让他们为林麝种植饲草。”海棠园村的第一书记介绍,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园区也鼓励他们为林麝采摘树叶等食物,并进行收购,此外,掌握饲养技术的贫困户还可以通过林麝寄养的方式,获得更多收益。

  在宁陕,片仔癀企业的加入并不是打通中药材产业链的第一次尝试。3年前,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赴宁陕挂职扶贫小组和黄璐琦院士的协助沟通下,湖北梦阳中药材有限公司便入驻了宁陕,他们看中的是品质优良的宁陕猪苓。

  面对千变万化的中药材市场,不少农民曾为猪苓的销路发愁。梦阳中药材公司宁陕项目负责人石文超介绍,对于农户的猪苓,公司将以市场价进行回收,并且向贫困户免费发放猪苓种子,讲解种植技术,发动更多农户参与到猪苓种源基地的种植工作中来。这正打消了农户们“要富”的最后一丝顾虑。

  张益民说:“今年3月,我们正式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现在,路通了、水清了、村子漂亮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富裕了,我们不仅要抓扶贫,更要稳定增收致富的渠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能人带动上下功夫,在壮大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助力乡村振兴。”

  张益民为宁陕扶贫工作擘画的这幅蓝图,正在这片绿林中上演着生动的实践。

 

  短评:发展中药产业应科学有序

评论员 吴潇湘

  听说种中药材能致富?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趋之若鹜去种植。然而,良莠不齐的产品,如何保证稳定的质量?大范围种植的中草药,如何对接需求?秦岭深处的宁陕县给出了一个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并助力脱贫的范本。

  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宁陕县顺势而为、因地制宜,校正了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当种植中药材一时间成为广大村民们的主业,品相不一的产品却成了“草”,价格也一路跌至谷底。无度种植中药材带来的困惑也是当前不少地区依靠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所幸,在有关部委扶贫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推动下,黄璐琦院士的科研团队与当地政府携手,开启了“政府+专家团队+特色中药资源+企业+贫困户”的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让宁陕县摆脱了这个困扰。在一系列科学有序的指导下,当地村民不再盲目种植猪苓,技术也日趋成熟,通过科学方法让最优质的种子更好地生长发育,产品质量自然也得到了保障。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猪苓有了,产业链条如何延伸?扶贫小组和黄璐琦根据需求对接了相关企业,解决了当地猪苓的销路问题。一二三产业贯通之后,宁陕县的村民依靠种植当地优势资源猪苓,实现了收入的增长,顺利脱贫,走向乡村振兴之路。

  种植有规范、质量有保障、产供销产业链完整,是宁陕县趟出的一条种植中药材助力脱贫攻坚的成功之路。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