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价廉”成为阻碍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肺炎瘟疫,唤醒了国人沉睡的中医药记忆,中医药护佑华夏子民的神奇作用再度得到彰显。因为有了中医药的大范围参与,国内抗疫战斗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胜利。
然而,市场经济大潮下,多年来中医药综合营收能力全面败给了西医药。毫无疑问,中医药“价廉”能让老百姓受惠,国家医保财政资金减负,是不折不扣的利国利民事业。但在当前医疗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下,“价廉”又成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瓶颈”。在全国各大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数据中,中医药科室是清一色的“垫底”科室。即使在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大多数西医西药类业务收入比重也超过中医药类。
中医诊疗业务中,传统的“望、闻、问、切”关键诊断技术几乎是免费的,中医较少用到各类收费昂贵的大型检查、手术项目,采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中药常会导致“药占比”超标,其他针灸、推拿、贴敷、正骨等中医药特色技术费时费工费力,业务收入却很少。破解“价廉”阻碍中医药发展的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快推进中医药行业顶层设计,科学制定符合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流派纷呈,各地标新立异,行业壁垒坚挺,未形成良性发展局面。国内中药饮片厂大多数规模小、工业化水平低,缺乏掌握高新机械技术与中医药复合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引领中药工业快速发展。建议在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框架下,由中医药管理部门牵头成立督察组,督促各地贯彻执行中医药法,及时发现并解决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千方百计提升行业地位,打造行业精品,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努力将中医药行业打造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
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促进中医药行业良性发展。长期以来,受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医药行业发展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即国家重视、老百姓期待,但实际发展中各有关部门政策执行不到位现象严重,导致许多地区中医药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国家有关部门要督促各地区和有关单位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发展中医药责任,在政策激励、资金保障、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制定符合中医药行业发展特点的专门方案,杜绝中医药“西化”管理,杜绝中医药行业粗暴地与其他行业并轨管理。清理、整顿各地区有关阻碍、不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机制壁垒,并在涉及中医药行业的有关单位中加以落实。
改革要求中医药行业“唯利是图”倾向,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医药评价机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不仅能够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极大缓解了国家财政医保资金压力。在对中医药行业的综合评价机制中,要建立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评价机制,杜绝以“能赚多少钱”作为评价中医药发展优劣的唯一法则,不要求中医药把“盈利”作为首要目的。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不应将中医药科室收入、药占比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应建立医疗服务质量及满意度与医保资金结余联动机制,按照行业属性特点评价中医药服务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行业为国为民贡献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建立中医药行业发展财政补偿机制。
加速推进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精品化”“高科技化”发展。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形成了系统而成熟的发展模式,但在信息传输技术、智能化、高科技工业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医药行业绝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在保护好、传承好中医药行业规律基础上,大胆、及时引进人类最新科技为中医药行业所用。在保持中医药特点基础上大力开展中药产业高科技研发应用,大力引进机械、精密仪器、生物医药等领域顶尖人才,切实改变我国中药工业产业落后的局面。在中医临床诊疗领域,要大胆引进和采用电子智能和最新生命科技手段,让中医诊疗过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人类健康需求,提高人民群众就医的舒适满意度。
大力培养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高、精、尖”人才,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将人才的运用落到实处。医学教育的本质及其培养的复杂性,决定了医学只能是精英式的教育,不可能成为大众化的培养模式,这也是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的一致观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同样符合这一规律。自古以来,一名中医药大家总能带动某个地区、甚至一个时代的中医药发展水平,人才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悉心考察发现“有悟性,能坚定中医药信念”“得其人方可授之”历来是中医药学家授业带徒的标准。要着力打造“中医药精品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做到“培养一人,成就一人”的目标。各地要肃清、废除各类不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职称、高层次人才评价培养机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禁止中医药人才照搬“西化”管理评价,各地财政、人事部门要配套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保障政策。要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人才使用和发展平台保障措施,促使各类中医药人才切实发挥作用,优胜劣汰,创造条件支持和培养一批对国家和人民以及中医药行业有较大贡献的人才。(程华尧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d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