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从2016年起,一批批福建中医人跨越山河走进宁夏西海固西吉县,他们坚守至今,决胜2020年脱贫攻坚关键一战——

翻越扶贫路上最后一座高山

时间:2020-07-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李娜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西海固,曾让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官员感叹:最不适宜人类生存。这里曾是中国最贫困地区的代名词。在这里,进行了中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1996年,按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构想,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其中,确定由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主战场正是西海固。

    20年,闽宁携手,山海结盟。2016年,当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正式与西海固西吉县中医医院签下战略帮扶协议的那一刻,他们就知道,他们手握的是脱贫攻坚接力跑的最后一棒,他们要翻越最后一座高山,冲刺2020年胜利的终点。

    跨越山河:第一次踏上西北塞外土地

    2019年10月1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信息,西吉县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的评审。看到这条消息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社工部主任范云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往事涌上了心头。

    最忙碌的岁月,是2016年与西吉县中医医院签署对口帮扶协议后,加班成为家常便饭。要按照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和健康扶贫要求,持续开展对口支援医院的帮扶工作,是医院制定帮扶工作方案的准则。

    跨越2000多公里山海,西北塞外成了范云晖与同事们日后常常涉足的土地。

    2017年8月15日,范云晖与副院长曾维铨、肛肠科副主任王菁一行第一次奔赴西吉中医院实地考察,来不及休息,短短3天时间,他们深入一线,详细了解科室建设、人员配备和业务开展情况,迅速确定从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及技术指导等三方面开展精准帮扶工作。

    帮扶计划紧锣密鼓开展,4批福建中医人先后奔赴宁夏。初到宁夏,由于当地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很多队员因水土不服出现口唇干裂、皮肤瘙痒、干咳等症状。

    但他们没有停歇,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危重病例抢救等各种临床带教方式,进行“输血式”帮扶,当地医生医疗知识与急救意识显著增加、增强。

    自2017年以来,已经有共58位高年资医师至西吉县中医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西吉县中医医院医疗救治水平稳步提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程勇是第四批援宁医疗队员。2018年10月22日,程勇第一次踏上塞外土地,短短5天的帮扶工作,使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很淳朴,让人很温暖。”

    返回医院后,程勇第一时间将感受告诉了与自己同单位的妻子——儿科医生陈海燕。此刻医院正在选拔第五批援宁医疗队员,陈海燕果断报名。报名当晚,陈海燕就接到通知,第二天一早出发。晚上,望着妻子匆匆忙忙收拾东西的背影,程勇还有些反应不过来,“没想到会这么快,但我全力支持她。”抱着还小的孩子,程勇的脑海里浮现出苍茫的西北大地。

    精准施策:闽中医经验填补技术空白

    2018年10月31日,陈海燕和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夏传宝等一行4人,经过长途飞行,又乘车绕过蜿蜒的六盘山,抵达西吉县。

    刚到西吉县的第3天,一场冬雪便悄然降临,在银装素裹的山间,陈海燕和同事们裹着厚羽绒服,踩着冰,深一脚浅一脚向位于半山腰的西吉县中医医院走去。

    脱贫攻坚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越需要精准聚焦、精准施策。

    儿科是西吉县中医医院搬迁新院区后成立的科室,以前一直和内科合并在一起,中医药治疗还处于空白阶段。西吉县的孩子生了病,吃药打针一般也都去县人民医院,采用西医治疗。为了提高该院儿科整体中医诊疗水平,陈海燕决定将简便验廉的中药外治技术作为帮扶支点,教给科室成员。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和临床实践,陈海燕总结出西吉县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皮肤疾病、胃肠疾病等,通过使用退热贴、健脾贴、止咳化痰贴等穴位贴敷疗法,以及小儿推拿、药浴包、中药香薰等中药外治疗法,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她精心描摹的发展蓝图下,该院“新生”的儿科不到半年时间就门庭若市。

    支援肝胆脾胃科的夏传宝发现,西吉县胃癌等恶性肿瘤高发,由于治疗条件有限,当地老百姓常去银川、西安等大城市的医院进行治疗。但大城市消费高,给患者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夏传宝知道,其实一些相对简单的术后化疗、恢复等工作可以在县内完成,但目前该院科室并未开展过相应的肿瘤诊疗工作。

    针对科室中医诊疗技术薄弱现状,夏传宝指导科室开展“整肠散”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癌痛贴”缓解恶性肿瘤癌痛,“腹水贴”治疗肝硬化腹水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帮助科室中医非药物疗法技术的提升,极大地缓解了肿瘤患者的痛苦。

    春风染绿,温暖的阳光洒在广袤的黄土地上,山上桃林酝酿出生命,粉嫩的桃花对着天空展颜。“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山桃花。”陈海燕和同事们感叹。半年时光一晃而过,陈海燕就要离开了,与丈夫一样,她也爱上了这片黄土地,这里有她的心血和智慧,她与同事们留下的闽中医经验,将会惠及更多百姓。

    瞄准需求:专科门诊大受欢迎

    如今,走进西吉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宽敞明亮的大厅中摆着几台经络仪,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体质测试,再由中医师辨证施治,通过针灸、推拿、汤药等方式进一步调理,就诊流程规范顺畅。可一年前,“治未病”还是当地老百姓不熟悉的新词。

    2019年5月,西吉县中医医院迎来二甲互评的重要时期。治未病科是二甲互评中的重要科室。但该院没有相关建设经验,亟待帮扶医院的帮助。

    程勇,凭借丰富的治未病经验,再次踏上援宁之路,这距离妻子陈海燕回去不过一个星期左右。

    抵达西吉县的程勇,立刻投入治未病科室布局以及流程、制度制定等工作中。他发现,该院在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方面优势明显,但在中药内服调理上稍显薄弱。

    西吉县百姓以农耕为主,能快速缓解腰腿肩颈酸痛的针灸广受欢迎。但仍有一些有肝胆湿热、情绪郁结等问题的患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调理治疗,避免演化为大病,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

    程勇瞄准这类亚健康人群,给出九种体质对应的汤剂处方,以及春夏秋冬药食同源的养生茶饮,他亲自坐诊,在治病的同时科普“治未病”理念,提醒百姓不舒服应早来就医,尽早调理。“治未病”的概念慢慢植入了西吉县人民的心中,大家渐渐知道了中医院的“治未病”科,喝点中药调理身体,便宜效果还好。

    西吉县有位妇女常年情绪抑郁,检查不出大毛病,却总觉得疲累不能劳动,听了周围朋友的劝说,她到中医院治未病科看病,一个半月后,精神和身体状态都有了明显改善,“我现在可以回去干农活哩!”她笑着说。帮扶半年的日子里,程勇每天要为50多名患者诊疗,“比我在福建的患者都多。”他说。

    治未病科火了,西吉县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了二甲评审工作。而此时,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杨至刚开设的糖尿病科也深受西吉县百姓欢迎。

    “按照比例,常住人口50万的西吉县有5万左右糖尿病患者。”杨志刚说,西吉县没有糖尿病专科门诊满足大量的患者需求,有些患者为了打胰岛素,控制血糖,要往返银川、西安与西吉之间,报销比例还低,对于贫困户来说,这是一笔较大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门诊开设后,杨至刚带着当地医生一同坐诊,通过传帮带传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西医可以降血糖,中医能有效改善症状。”杨至刚说。除了帮助西吉县中医医院采购了基础的降糖药物,针对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的手麻、脚麻等症状,他还开具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中药处方,中西医双管齐下,效果立竿见影。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一服汤药20多块钱,医保还能报销85%以上,瞄准需求的糖尿病门诊没过多久就火热起来。

    天高云淡,长空列雁,苍茫雄伟的六盘山曾记录下跌宕起伏的历史岁月,也见证了西海固从荒漠到染绿,从贫瘠到幸福的脱贫攻坚之路。如今,这条脱贫攻坚之路上只剩下最后一座高山。目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援宁第十三批医疗队员已于6月出发,通过半年的帮扶,他们将全力冲刺决战决胜关键目标,翻越最后一座高山,他们势在必得。

(WD)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