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重庆市全力打造“渝产绿色中药”品牌,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重庆:中药材产业增收富民

时间:2020-06-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何军林

五月是重庆市开州区大德镇磨梁村最热闹的时节,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着挖玄胡,每亩地能创收4000多元,若将玄胡与其他经济作物(如西瓜、玉米)套种,效益更高,玄胡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产业之一。

在重庆广大农村,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呈现蓬勃之势。“十三五”以来,重庆市按照“121”发展思路(“12”指12个重点区县,“1”指一批道地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全面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步伐,重点做强川党参、黄连、天麻、太白贝母、黄精、川牛膝、栀子等渝产道地中药材大品种,全力打造“渝产绿色中药”品牌,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路上高歌猛进。

重庆市酉阳县农民种植的金丝皇菊喜获丰收。

政府高位推动 中药材遍地开花

重庆市巫溪县素有“天然药海”之称,道地中药材有20余种,前胡、金荞麦、紫菀、大宁党参、款冬花、厚朴、杜仲、细辛、天麻、太白贝母等药材的品质享誉全国。

近年来,巫溪县合理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切实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科学布局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巫溪县中药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拓展、效益不断显现,有20多个乡镇、150多个村、近万户种植中药材,涉及20个品种,在地面积10多万亩其中订单种植的有3万亩。

重庆市开州区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适宜等优势,着力培育三峡中药材区域公共品牌,促进GAP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原产地初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扩大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全区规模化种植中药材180余种,种植面积近30万亩,年产中药材5万余吨,综合年产值10亿元,被认定为木香、玄胡国家级生产基地,中药材面积和产量均位居重庆市前茅。

城口县坚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长效富民产业”来抓。2018年,该县把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七大扶贫主导产业”之一,大力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健全完善种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目前,城口县中药材资源总量达36万亩,中药材市场主体有294家,药农有2.1万户。

“中药材产业是我市10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之一,发展道地与优质中药材,是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健全中药材生态产业链,发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重庆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言。

据介绍,今年重庆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250万亩,标准化、规范化基地100万亩,总产量达到81万吨,种植业产值达到60亿元,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

集体种植药材 合作社带动脱贫

“我今年64岁,从2018年就开始在药材基地务工,进行森林抚育、基地保洁等工作,每月有劳务收入。另外,自家地里种了两亩多的重楼、石菖蒲等中药材,今年收入应该有2万多元。”在重庆市梁平区复平镇小山社区八组的扶贫产业中药材基地,建卡贫困户蒋德梅正忙着为石菖蒲除草、施肥。

据了解,复平镇小山社区是重庆市级贫困村,全社区559户居民中有建卡贫困户42户。2018年,复平镇因地制宜在小山社区打造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由社区以村集体经济的方式投资入股,发展石菖蒲产业。在社区的帮助下,基地为建卡贫困户提供管护石菖蒲就业岗位4个,每天收入60元。

“基地让建卡贫困户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务工,让他们既照顾了家庭,又能够小规模发展产业,专人教授他们中药材种植技术,进一步增强‘造血’能力。”小山社区干部介绍说,今年7月基地的石菖蒲将基本成熟,预计每千克干石菖蒲可卖100多元,按照亩产250千克算,亩产值可达2.5万元,基地收益可达50余万元。基地收益将按照村集体、建卡贫困户2:8的比例进行固定分配,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开州区大进镇杉园村曾因为地理条件恶劣,没有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前些年,许多村民都搬下山,到开州城区和大进集镇居住。大山深处变得荒芜冷清。如何尽快推动杉园村把产业发展起来?在广泛征求村干部、贫困户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大进镇决定将杉园村纳入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区,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鉴于中药材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散户种植难以成功的现状,大进镇成立了重庆市开州区杉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据介绍,合作社总投资100万元,村民自愿入股分红。产业项目由专人管护,统一销售,并按照入股资金10%保底分红。对于拿不出入股资金的贫困户,镇里拿出10.6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分别给予1300~2000元不等的配股,同样按照10%保底分红。贫困户参加基地管理和维护,还能得到一笔劳务收入。

在重庆,各区县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比较普遍。比如,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六塘乡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中药材种植规模达3.8万余亩,年销售收入24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9500余元;城口一业三用中药材种苗示范基地建设规模63亩,年产中药材种苗69万株,产值310万元,带动建卡贫困户70户户均分红1380元。

龙头企业引领 增收致富不是梦

“我家有5亩土地,常年种植苞谷和红薯,经济效益不高,一年下来只有玉米能卖个2000多元,红薯基本卖不出去。”正在地里忙活的涪陵区马武镇红专村五社村民李华平介绍说,“现在苞谷和前胡住一窝,我家的收入翻了好几倍。”

前几年太极集团到当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向农户推广“粮-药-菜”套种技术。李华平在玉米田间试种前胡,这一种便种出了甜头,种出了一条致富路。“前胡亩产为700千克左右,公司给出的保护收购价为5元/千克,除去每亩不到200元的种植成本,两亩半前胡的纯收入就达到7000元以上!今年我把5亩地都种上了前胡,想想那可观的收入,我做梦都能笑醒。”李华平算账时,笑容一直堆在脸上。

近年来,在重庆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三峡库区各区县依托资源和地域优势,把中药材产业开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产业来培育。太极集团、天圣制药、希尔安药业等企业以三峡库区道地药材、特色药材、药食两用药材为重点,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引领当地群众风风火火走上致富路。

太极集团把中药材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全市范围内带动17个乡镇1万多农户种植中药材。该集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无偿为农民提供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化、标准化的种植水平;实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向农民收购鲜品,集中加工。同时,每年雇佣近500名农民工从事集团下属涪陵制药厂的生产工作,为农民工人均增收近万元。这些积极举措,切实让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梦。(何军林)

(zx)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