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伪食疗”信息研究 提升居民中医健康素养
食疗是中医学特有名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基于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药补不如食补”等中国人传统健康饮食认知,食疗学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中医学特色的理论和应用之一,更成为健康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居民食养指南,引导养成符合我国不同地区饮食特点的食养习惯。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传统食养知识传播。
目前,在互联网等平台的传播内容中,像“食物相克”之类的“伪食疗”信息虽缺乏证据支撑,却十分流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伪食疗”信息也频繁出现。“伪食疗”信息的传播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密切相关。
为研究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途径和评价方法,笔者建议,以中医健康素养水平的评价和发展为研究内容,以网络食疗信息内容的传播和利用为切入点,基于网络平台下相关主要的“伪食疗”关键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开展“伪食疗”信息的界定与传播研究。真伪的界定是关键,以“食疗”“药膳”等为关键词,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对百度、微信搜索等互联网平台上的科普资源信息存在情况进行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伪食疗”科普信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伪食疗”信息在科普过程中对科普对象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绘制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间节点为基础的“食疗”信息传播趋势图,明确其传播规律。
开展“伪食疗”信息传播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以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自身、信息内容等多个传播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内容,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评分,通过对得分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提出“伪食疗”传播应对具体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
建立“伪食疗”信息传播评价指标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发展的研究。建立“伪食疗”信息传播评价预警及反应系统,基于网络监测,以突发性公卫生情境为参考条件,研究不同健康素养评分的特定人群民众对“伪食疗”信息的鉴别及传播态度、行为,以及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这些知信行KAP指标的变化,来评价是否可以以“伪食疗”信息传播评价指标作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竞价的有效指标,是否可以在今后健康素养水平建设和发展的体系中加入更多以此为基础的工作。
研究“伪食疗”信息治理与消解的意义和价值。从宏观政策层面,通过预测模型研究互联网背景下,“伪食疗”等网络饮食健康谣言治理的措施及工作基础,研究其消解带来的社会效益,基于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研究其对中医药及相关学科体系建设、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价值, 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辛宝 陕西中医药大学)
(d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