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优化中药产业 助力扶贫就业

时间:2020-06-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乔磊明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举足轻重。《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战略规划,将中药产业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药产业有新的发展契机。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得名,山西还南依吕梁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中药材资源丰富。山西党参、黄芪、连翘、远志、柴胡等大宗道地药材品质和产量一直居全国首列,特别是连翘资源占全国60%以上。历来太行山富产潞党参、黄芩、连翘、柴胡、苦参、山药、山茱萸,太岳山则主产连翘、柴胡、板蓝根等,此外晋南边山丘陵是远志、柴胡、地黄、丹参中药材产区,这正好与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的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形成了大致重叠。

山西中药产业扶贫成效已显

依托中药材优势山西省近年来以长治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模板建立了30余个中药材生产重点县,在贫困地区涌现出百余个中药材专业村以及陵川、平顺、安泽3个“一县一业”基地县,中药带动扶贫综合效益已显成效。中药产业扶贫有机遇与挑战,优化中药产业助力扶贫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生产基地建设。自古以来中药材都是以野生为主,近代因供不应求才开始有人工种植,逐步形成了一些“道地中药材”品牌产区。提到品牌,“道地”有着其深厚的历史沿革,道地本身就体现着它特有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有区域性,其自身就赋予了“品牌”内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鼓励中医药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基地”。

近年来,土地确权政策的落实加速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也为新型农业“家庭农场”“中药材基地”的建立创造了可能。

目前山西以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太行山、太岳山、恒山、晋南边山丘陵区等四大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在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建立连翘、黄芪、黄芩、柴胡、远志等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20万亩。脱贫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70%左右,陵川、安泽、平顺等中药材基地县农民人均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20%以上,中药材专业村农民人均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50%以上。通过规范中药材加工技术,提高产地初加工水平,山西重点打造了恒山黄芪、潞党参、太行连翘、晋南黄芩、峨嵋岭远志等区域知名品牌,其中恒山黄芪、安泽连翘获认证为国家地理保护产品。中药材种植曾覆盖全省90%的贫困县,并成为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流通追溯体系。山西近年试点推行“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此项工作由省供销社牵头,以整合山西优质道地药材资源为基础,以中药材电子交易为核心,以中药材仓储物流建设为支撑,以增强为农服务、信息服务、流通服务“三个功能”为重点,着力构建山西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服务平台,助力广大药农增收致富。

作为“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第三批试点建设省份,山西从2016年开始进行试点建设工作,逐步建成了以“两个中心,四个地市”为框架,7个企业为试点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截至目前,省内7个试点企业的12个种植基地、5个大型仓库、3种中成药及数十种道地药材饮片已获“身份证”,实现信息可追溯。

山西省恰逢全面脱贫后的巩固时期,山西省的相关规划提出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来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考虑分别以恒山黄芪核心产区浑源、应县为中心建立横跨恒山两翼,覆盖浑源、应县、繁峙、代县、五寨、广灵等地的标准化仿野生恒山黄芪种植基地30万亩,打造年产1500万公斤绿色高品质恒山黄芪生产基地;以党参核心产区陵川、壶关、平顺为中心,建立纵跨太行山东南部陵川、壶关、平顺、黎城、潞城、武乡等地的潞党参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30万亩,打造年产高品质党参3000万公斤的潞党参生产基地;以连翘核心产区中条山为中心,建立环太行山110万亩连翘野生抚育区,坚持野生抚育为主、人工种植为辅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安泽、古县、浮山、翼城、绛县、陵川、平顺、壶关、长子、屯留等连翘主产县的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向抚育要产量,打造年产600万公斤的全国原生态连翘生产中心;以远志、柴胡、生地、黄芩、丹参,菊花、牡丹、芍药、半夏等家种品种为主,建立覆盖万荣、稷山、新绛、闻喜、绛县、夏县、永济、芮城、襄汾等县的100万亩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连片大品种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盂县桔梗、平遥长山药等特色中药材基地。

因势利导放大扶贫成果

我国有着30多年丰富的计划经营经验,笔者建议在扶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非常时刻分步骤、短平快、打好组合拳,抓落实、补短板、调动积极性,成立专项小组、建立专项资金,调动一切可调动资源,整合现有中药材生产、加工、购销渠道,构筑新型道地药材产业链,借助扶贫优惠政策,将道地药材单品全程产业链纳入可追踪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纳入招采,采取主体牵头、多管齐下、上下联动,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闭环。

发掘整理中药资源。依托已建的恒山黄芪、连翘、潞党参、远志、北柴胡、黄芩等重点野生中药材种源保护区在脱贫县建立省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

中药材普查建档筛选完成后,在育种栽培相关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开展中药材种植。种植遵循药材的“道地”性并树立品牌,育种上可与农科院及相关大学开展技术合作或借助国家政策及扶贫资金优势,建立育种选种合作平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通过因地制宜开展中药材种植,更好地发挥其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发展家庭农场或释放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建立“局域性小规模”道地药材基地。着眼现状、因势利导,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准“贫根”对症下药、下猛药、靶向治疗,在传承中医药的同时扶贫助困、惠农创收,为后世子孙多做贡献。

(作者乔磊明单位为山西省汾西县医疗集团)

(zx)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