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

为中医药传承创新贡献高校力量

时间:2020-06-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刘兴德

  □ 刘兴德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将对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也必将激励贵州中医药大学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增强政治自觉 坚决贯彻落实大会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全国中医药大会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把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重要性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传承创新发展好中医药事业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担负起来,落实下去。

  中医药发展对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集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于一体,正以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色和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着全方位、多环节、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医药发展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资源,蕴含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哲学智慧,“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的思维以及“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我们的国宝,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为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造福各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发展对助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大有可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医药充分发挥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等优势,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增强思想自觉 用中医药思维发出中医药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既要守护和传承其“根”,也要创造和开拓其“新”,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

  守正创新,提升中医药现代化水平。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和发扬中医药治病防病的特色优势,坚持中医药辨证思维,坚持中西医并重,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加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现代医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理论相结合,跨学科融合发展,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构建新时代中医药理论体系。坚持以疗效为根本标准,充分利用生物、智能、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开发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探索中医药新药研发开发,推动新药创制,提升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治疗中的防病治病能力,提升中医药疗效和服务水平。坚持质量优先,积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推进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强科学引导,提高中药质量安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医药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但中医药标准化仍是制约中医药“走出去”的瓶颈。中医药想要获得世界认可,中医药人才的评价、中医药对疾病的诊疗以及中药的种植、加工、炮制等必须要有自己的专属性。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诊疗及疗效的评价标准,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中药炮制、鉴定、制剂及道地药材的标准制定与质量管理,加快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健全中医药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目前,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药变得“国际范”十足,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闪亮名片。近年来,贵州中医药大学积极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搭建国际中医药交流平台,先后与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下一步,学校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强化中医药资源、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文化等特色品牌培育,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适时开展境外办学工作,建立海外中医诊疗机构,主办和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中医药学术活动,搭建高层次、多样化的学术、科研和医疗活动平台,不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增强行动自觉 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李克强总理的批示指出,“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药品研发”“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对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将立足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健康贵州”战略以及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力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坚持立足贵州办中医药大学,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全力推进“大地论文工程”,为助力脱贫攻坚助推农村产业革命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为贵州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营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以中医药优秀文化为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凝练“贵中医”精神,讲好“贵中医”故事,唱响中医好声音,传播校园正能量。坚持立德树人,把校训精神、“贵中医”精神刻在校园,印在心灵,使之成为学校事业发展、开创未来、再铸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将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人文元素合理融入校园建设、课程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用好校史馆、中药标本馆,建好苗医药博物馆、岐黄论道雕塑、“贵中医”未来信箱、校园文化小景等寓情寓教场所,进一步拓展校园环境的引导、培育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持续打造“道德讲堂”“读经典、诵岐黄”“技能操作大赛”“技能之星评选”“挑战杯”“中医经典阅读之星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塑造有品位、有特色的育人环境。

  制定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中医药主体地位,根植于贵州以苗医药为代表的中医药土壤,融合以苗医药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体系,面向基层输送卫生人才,构建独具贵州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路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推动一流专业、一流平台、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途径。

  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产学研平台。贵州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有中药材品种4802种,其中太子参、半夏等品种在全国居于主导地位。作为贵州省唯一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贵州中医药大学将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而砥砺前行,在现有石斛研究中心、太子参研究中心等23个研究中心基础上,围绕贵州省12个农业重点产业,重点实施“三百”工程,即“筹建一百个研究中心”“组织一百名博士进企业”“组织一百名博士进农村”。成立一百个研究中心,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社会。推选100名博士进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过程中遇见的难点和关键技术,通过企业的快速发展增添工作岗位,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组织一百名博士进农村,把博士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为农村产业革命提供智力支持。采用“政府-企业-高校”的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企业的合作,围绕市场、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深入研究与开发,争取在产学研项目、平台项目和横向项目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全国中医药大会的胜利召开以新时代的春风吹响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号角,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贵州中医药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担当作为的作风,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绚丽篇章。

  (作者刘兴德系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