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这场阻击战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作为临危受命、叱咤沙场的中医悍将,张伯礼为此付出了太多心血、智慧和汗水。4月16日,张伯礼离开武汉踏上归途。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记者专访张伯礼,回首两个多月经历,总结中医药抗疫经验,启示中医药未来发展——
张伯礼:中医药参与武汉抗疫将被载入史册
4月16日上午,张伯礼离开武汉踏上归途,向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4900余名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中医药人驰援湖北,约占援鄂医护人员总数的13%。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3位院士及数百名专家奋战武汉一线。中医药援助队伍规模之大、力量之强,中医药参与防控救治程度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高度评价此次中医药抗疫贡献为“这次抗击疫情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并凝练了“五个首次”。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张伯礼以72岁高龄,临危受命,奔赴武汉前线,征战“沙场”,为中医药充分深度参与疫情防控立下汗马功劳。
日前,随着武汉解封逐渐恢复正常,本报记者专访张伯礼,听他分析总结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贡献的经验和智慧,及他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治疗,总有效率达90%以上
记者:本次抗击疫情中,中医药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张伯礼:此次抗击疫情中,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治疗,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诊疗方案。
由湖北省42家中医院作为定点医院,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8个重症病区和江夏方舱医院,其他方舱医院都派驻4~8名中医专家。各定点医院把中医药纳入使用范围,对轻症患者,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医医师全程参与救治方案制定、病例讨论和查房;对医学观察的发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主动送药上门;对出院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方案。
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
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中医药完全可以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核酸转阴时间、肺部炎症吸收等也优于对照组,特别是核心指标由轻症转重症比例明显降低。同时,中医药可使血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RCP等炎症介质降低,说明新冠肺炎免疫功能在改善,炎性因子在减少。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抗击疫情重要方案
记者:在抗击疫情中,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如何体现?
张伯礼:西医中医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治病救人!这次疫情防控救治中,中西医合作得很默契,用事实证明在疾病救治中中西医是可以很好结合的,也对未来我国医学临床和预防结合、中医与西医结合、实践同教育衔接都有很好的启示。
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生命支持至关重要,西医为主,中医配合。
中医虽是配合,但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中医药也能够“四两拨千斤”。如有的患者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尽早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往往一两天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有的患者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腹压抬高膈肌,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两剂药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炎性因子风暴,加重炎症反应,也是由轻症转重的关键,使用清热凉血的血必净注射液,对控制炎性反应综合征有明确作用。有些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或吸收慢,加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就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协同效应,很多患者这样被治愈了。
现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患者都是中西医联合会诊,较多患者使用了中西结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国际援助,中医药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
记者:中医药目前援助国际抗疫的情况如何?
张伯礼: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国、多点暴发,据报道截至4月15日全球确诊人数已超190万人。中国政府也多次表示愿同有需求的国家,开展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目前,中国已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有关情况,把中国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翻译成英文等多种语种,世界中联、世界针联、中华中医药学会等还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了数十次的学术交流,主动跟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的同道和华侨、留学生等分享预防、救治经验。
同时,中国政府派出的援外医疗队中大都有中医师参加,中国有关组织和机构向伊朗、泰国、法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等捐赠了中成药、中药饮片、针灸针等药品和器械。此外,国内中医专家一直与境外相关单位、专家保持着密切联系。
通过参与国际援助,中医中药在世界上的认知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3月26日,我也通过世界中联组织的中医药参与全球抗疫支持行动向国际分享了 “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国方案的亮点”。全程共计64个国家地区数十万参与者,包括部分疫情国世界中联监事会主席、副主席和理事会副主席等。在此之前,我和仝小林院士等专家也和法国、菲律宾、意大利、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医务工作者分享中医药经验,提供中医验方等。
中医药参与国际抗疫,需要标准先行
记者:面对目前严峻的全球抗疫形势,由于有文化认同和医疗准入、药物标准等差异,可能会有不少困难,这种情况下,中医药如何更有效地参与?
张伯礼:中医药参与国际抗疫的重点在于中医药如何走向国际,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获得认同和准入是关键。
中药现代化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成就斐然,包括中药产值增加,在18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并与80多个国家签署政府间协议,在海外建立几十个中医中心,开设20万家中医诊所,中医药相关国际论文发表数量增长很快等等。
但是仍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个就是要提升中药材的品质,规范化种植,保证道地药材基本药效,生成无公害中药材。第二个问题就是提供更多的临床有效证据。不仅需要通过现代医学研究它的作用机理,还需要拿出过硬的循证证据,这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前提。同时,我们要统一标准,因为任何一个学科成熟发达的标志,就是要建立标准。中国是中医药宗主国,有责任发挥引领作用。
这次疫情对中药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中药也确实有效,得到广泛共识。以临床科研协作为切入点,让海外病患体验到中医药疗效,同道认知中医药疗效。这是必要的基础。中医走向国际,一看需求,二靠标准,一定是标准先行,而科技是基础,要练好内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这样走出去,中医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总之,中医药近些年越来越得到国外民众的认同,但是由于文化和医疗准入、药物标准等差异,中医药参与国际抗疫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持开放胸怀,只要国际社会提出要求,调整医疗药物准入标准,我们愿意分享中医药经验,援助中药。我相信在广大群众推动下,大疫当前,会让更多的政府和组织重新认知中医药,逐步接受中医药。
中医药参与武汉抗疫将被载入中国抗疫史册
记者:在中国医学防疫史上,您认为应该如何书写这次抗击疫情这一节?
张伯礼: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每次疫情,都能让当时的社会为之紧张。但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疫”史。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指挥下,在中央指导组强有力指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联防联控、共克时艰,进行了一场史诗般雄浑壮观的大国抗疫战争,这段抗疫一定会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医学防疫史上的重要篇章。
但是书写今天这段抗疫史时切不要遗忘属于中医药的篇章,中医药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如抗击SARS,阻击甲流,一如三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每次瘟疫,中医都不曾缺席,而中医药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注重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大疫出良药,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筛选了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也成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特色和优势。
相信群众自有公论,历史将记住中医药的贡献!
五个“首次”,是中医药两千年来前所未有的
记者:中医药参与此次抗击疫情的效果,是否出乎您的预料?假如让您打分的话,您打多少分?
张伯礼: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中医药得到国内民众的广泛认同,并且还会持续为国际抗疫做出贡献,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世界意义。
中医药抗疫形成了五个“首次”,即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这是两千年以来所未有的。
对中医药参与此次抗击疫情的治疗效果我并不意外,因为17年前在国务院领导支持下我参与了抗击SARS的后半程工作,担任天津抗击SARS中医总指挥,请缨组建了两个独立的中医“红区”,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救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次我和刘清泉教授主动请战,提出由中医承包方舱医院,承担定点医院,对于中医药参与此次抗击疫情的治疗效果我是有把握的。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轻症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564人,在收治的患者中,没有一个转成重症患者,医护人员也是零感染。
如果让我为此次中医药表现打分的话,我打85分,既是勉励,又是鞭策。因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医学,保护国民健康是它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虽然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更早更全面地介入疫情防治,有更多的定点医院和方舱,有更多的急重症人才,中医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视中医药在我国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中的定位
记者:回头总结分析中医药抗疫历程,您认为还有哪些不足亟须引起重视?
张伯礼:经此疫情最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是中医药在今后我国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中的定位。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在新冠肺炎防治方面总结了很多的经验,也有很多思考。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完善中西医协作的机制,确保中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整建制承包定点医院,按照中医的理论指导治疗。
二是加强中西结合人才培养,长学制、宽口径,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两套基础知识如何融汇好是关键。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加强中医疫病学、传染病学及公共卫生管理课程的教学,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建设一支中医功底深厚、急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特别是急重症临床骨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培养。
若是从具体事上分析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
1. 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临床诊疗和研究力量的协同性需要优化,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综合力量。
2. 虽然中医有了定点医院,但数量及床位仍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中医诊疗体系。
3. 对中医药的偏见或者说是信心不足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包括一些医生及各层次管理人员,中医药在综合性医院的地位和作用有待提高。
4. 加快推进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对于临床多年实践有效且经过安全评价的中药注射剂,应该予以推广使用,对于重危患者在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分类管理,目前市场上有近三分之一的中药注射剂工艺技术落后、安全疗效无保证,应该果断淘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在组织管理和人才队伍上下功夫
记者:未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当如何改进?
张伯礼:随着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公共卫生应急问题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虽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前期的乱象也显示出我国在应对突发重大疾病的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组织管理上,建议创建常设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每次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均采取临时领导小组的方式,会加大各部门机构之间协调所需时间,且不利于危机后的经验总结。应当建立一套成熟的危机应对机制和组织架构,必要时能协调各级政府机构应对突发事件。应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明确与各省、市、县疾控机构的关系。修改传染病直报机制,情况紧急时可直报中央。完善国家传染病预防和治疗体制机制,建设规模适当的预防医学队伍,培养更多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的人才,平时临床治疗,战时进入“红区”。
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完善中西医协作的机制,确保中医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整建制承包定点医院,按照中医理论诊治,有利于快速总结出中医药诊治方案。
在人员队伍上,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流行病学队伍建设。我国应建设一支拥有丰富经验、过硬技术且经过有素训练的突发疫情快速反应队伍,包括中西医专家、护士、传染病相关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等,直属中央管辖。
3月19日,武汉数字归零,这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记者:在武汉,您的工作是什么样的状态?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天?
张伯礼:中医药是我热爱的事业,治病救人也是我的职责,大疫当前,国难当头,宁负自己,不负人民!医生就是战士,治病救人义不容辞!
我是1月27日接到国务院紧急命令来到武汉抗疫前线的。两个多月以来每天忙于定点医院、社区隔离点、方舱医院、康复驿站,会诊病患、调查疫情、调制处方、制定方案。疫情之初就向中央指导组建言献策: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采用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可以治疗新冠肺炎!以后陆续提出采用“中药漫灌”隔离点治疗、承包定点医院、组建中医方舱、中医参与重症救治、开展康复治疗、主动向世界介绍中医经验等建议十多项。同时牵头组织来自五省市八家单位的科研骨干组成项目突击队,火线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1000多确诊病例流调明确了新冠肺炎的证候特征为“湿毒疫”,为治疗明确了方向。开展队列、对照观察等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开展了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的评价,宣肺败毒颗粒研发也申报了临床批件。两个多月非常紧张忙碌,过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在中央指导组决策指导下,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武汉,中医药介入已从当初的30%上升到90%以上,全程救治,在每个阶段都取得了成效,被中央领导誉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中国方案的亮点”。为此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无比高兴。
要说最难忘的是3月19日这天,因为这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这一天也恰好是我72岁生日,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也是到武汉以来最高兴的一天。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