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医院医共体成立以来,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不断夯实,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明显——
中医医共体之船驶向基层蓝海
当麦当劳、肯德基在全国的分店遍地开花,你可能不会想到,在浙江长兴,一家以县中医院为总店,各医共体成员为分店的中医院医共体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蓝图背后的设计者是长兴县中医院党委书记柏平华及其团队。在他看来,提升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实力,将其建成中医院的“连锁”分店,保障其医疗“品质”,是他们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而他们,更想借医共体之船驶入基层中医药的“蓝海”,让中医药在基层惠及更多百姓。
破浪前行 搭建医共体大家庭
2017年以来,长兴县踏出了县域医共体建设第一步。2018年,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牵头单位,以“1+8”“1+7”形式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医共体全覆盖挂牌运行,拉开了长兴县医共体改革的序幕。
医共体建设要实行“八统一、一融合”的运行机制,即统一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调配、医疗业务管理、健康服务管理、党群管理、医保管理和资源信息互通共享,促进文化理念融合。全力推进县乡机构“一家人”、人员使用“一盘棋”、财务管理“一本账”。
如何打破原有制度,让划归中医医共体的7家基层医疗机构从过去“单体”发展,转变为医共体“联体”发展?如何让他们从“独立个体”融为“一家人”并提升集团整体服务效率?
柏平华这位56岁的共产党员,迅速带领中医院医共体班子成员,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驾起医共体改革的帆船破浪前行。
他们先从管理模式入手,围绕“发展共同体”,在人事薪酬、编制统筹、公共投入、财政补偿方式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成立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调配、医疗业务、健康服务、资源信息、医保、党群服务、中医药服务等综合管理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打出改革组合拳,形成红利叠加效应。
在长兴县中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虹星桥镇卫生院,院长王天峰拿出了2019年度的“当量”工作统计表,这是中医院针对医共体人员绩效考核的新方式,此项考核模式对医务人员做的每项工作都进行了仔细的统计,从出诊、上门服务到科普宣讲,让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劳动都有所得,较加入医共体之前收入有了大幅提升,有效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在政策保障和制度设计方面,通过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价格、基层补偿机制等改革方式,让中医院医共体各成员单位形成 “利益共同体”,促进医共体集团内的精细管理、控制成本、加强预防,在利益上“统起来、共起来”。
比如,根据“总额预算、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医保激励机制,长兴县域内两家医共体,都尽力服务管理好辖域内的每一位患者,而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不仅投入少、见效快、还能结余医保资金,这让加入中医院医共体的“新成员”看到了希望,更加有了奔头,劲也会往一处使。
夯实主体 成员单位共同进步
不断探索并优化的制度框架、管理模式让中医院医共体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但柏平华认为,只有各成员单位服务能力提升,中医院医共体的整体服务能力才会提升,中医医共体发展才能“如虎添翼”。
针对基层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近两年来,县中医院通过门诊带教、查房带教、规范化培训等多项举措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同时,县中医院制定并下发《医共体专家分院排班表》《医共体专家分院坐诊工作管理制度》,定期为各分院制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并长期派驻两名管理骨干(执行院长、执行护士长)下沉至医共体分院上班,提升成员单位的服务能力。
今年28岁的王燕山是县中医院下派来虹星桥镇卫生院坐诊服务的专家,和其他地方“专家下沉”不同,年纪轻轻的王燕山一来,便有了“执行院长”的头衔,这位研究生刚毕业的年轻人在长兴县中医院肿瘤科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主治中医师,而在基层,他却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
“集团提倡专家‘精准下沉’,我们这个镇肿瘤患者多,我就向县中医院提出,希望有肿瘤专家来。”王天峰说。在基层,专业对口的王燕山可以帮助百姓做好肿瘤的预防、初诊、化疗等工作,既找到了工作上的成就感,也帮助卫生院提升了服务能力,让更多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而医共体完善的制度保障,不影响职称评定,让他可以安心留在基层服务百姓。
如今,中医院医共体内“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下沉”制度,让医共体内的基层单位“进步神速”,形成了多面开花的局面。
在泗安镇卫生院,县中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徐思振用经验方治顽疾的事成为当地美谈。在分院坐诊时,徐思振指导一女性焦虑症患者合理用药,并耐心讲解开导,经过2次复诊,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用“小偏方”治好了困扰她多年四处求医无果的胃病“顽疾”。
在画溪街道卫生院,县中医院妇产科专家王欢欢接诊一老年女性患者,得知患者放弃外院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建议后,建议她进行诊刮+活检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对医生快捷、合理的治疗方案感激不已。
实践证明,中医院医共体建设以来,7家医共体成员单位在集团带领下,通过有效帮扶、专家下沉等方式,已经是“旧貌换新颜”,服务和管理能力都得到双提升。
引领航向 拓展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的土壤在基层,但基层中医药发展,还是要从根子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只有提升基层的医疗队伍水平,基层的服务网底才能真正筑牢。
吴惠明是长兴县中医院医共体集团的一名家庭医生,近两年,跟随着医共体专家学习后,他掌握了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找他看病的村民越来越多。“有效还不贵,村民喜欢,我一年还能增收3万元。”吴惠明高兴地说。
据统计,长兴县中医院医共体集团2019年1~10月非药物中医服务人次共计58.13万人次,同比增长12.35%,其中牵头医院县中医院非药物中医服务人次共计54.52人次,同比增长10.51%,7家分院非药物中医服务人次共计3.61万人次,同比增长49.84%。
为了让像吴惠明这样的家庭医生提高临床技能,长兴县中医院组织专家搜集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将这些病症的国家标准诊疗方案汇集成册后发放给基层医疗工作人员。但仅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2014年,长兴县中医院面向全县举办中医适宜技术班,理论联系临床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至今已经举办了5期,为长兴县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
“第一期适宜技术培训班全县只来了40多人,到第三期就已经有100多人报名了,其中有很多人是现在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的基层医生”,柏平华回忆说,“这其中很大原因,是他们看到了中医药的疗效。”
县内两家医共体成立以后,这些撒落在人民医院医共体的中医药人才“种子”,也让更多百姓享受到了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走进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龙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明亮的中药房,闻着艾香,走进宽敞洁净的国医堂,李学峰大夫正在为今天最后几位病人做针灸,她每天平均要看30多个病人。而她“结缘”针灸,正是2014年参加了县中医院举办的首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
“学了针灸后,发现效果很好,患者比之前更多了。”李学峰笑着说,此后她决定沉下心来认真学习针灸,通过报班、自学、进修等方式,几年下来,她的手法更加纯熟,效果更加明显,备受百姓的信赖。
同李学峰一起参加适宜技术培训班的还有同院的王馥主任,她的小儿推拿技术已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天患者络绎不绝,她已成了小镇上需要“限号”的名医。
如今的长兴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很多基层卫生院都达到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县内两家医共体的建立,对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起到了“拉车”“引路”作用,中医药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
2019年,长兴县中医院又创办成立“杏林大学”,从中医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对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水平做全面提升。
顺势而为 做好分级诊疗提升健康素养
在我国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医共体将小病留在基层,将大病上转,有效合理地利用了医疗资源。
对家住夹浦镇父子岭村的李先生来说,医共体给他最直观的就医感受就是“很方便”。
此前,李先生因不明原因的发热到县中医院医共体集团夹浦分院就诊,“患者当时考虑是细菌感染,我们先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基本缓解了病情。”夹浦分院副院长李益中说,治疗中我们发现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规范治疗,于是与县中医院专家进行对接转诊,整个转院过程顺畅便捷,李先生不用挂号直接入住县中医院内分泌科,治疗后又经平台转诊回夹浦分院住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有了医共体,让我在家门口就能顺利就医,很方便。”李先生说。
“医共体建设,还要提升基层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拓宽服务范围。”柏平华是这么认为的,也是领导班子成员向这方面努力的。以夹浦分院为例,加入医共体以来,门诊和住院部的治疗病种从原来的老年慢性病为主,发展到现在内外妇儿全面开花,很多疾病的康复治疗也在这里开展起来。2019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门诊人次增长9.8%,住院床位使用率达78%。在夹浦分院副院长看来,这是集团重视基层医疗服务、不断完善信息化、畅通诊疗渠道的结果。
“对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只需严格按照县中医院制作的诊疗规范手册上的流程诊断治疗就可以了。患者在基层就能享受到和县中医院一样的就医质量,这样小病留基层就不是问题。” 李益中说。
长兴县中医院医共体建设十分重视提升辖域范围内居民对疾病的认知。他们通过真人真事,教育辖域百姓,比如高血压的宣讲,他们会专门召集高血压人群,并通过真实案例告诉大家高血压的危害,提高大家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医共体服务范围内的基层慢性病、大病防治率逐步提升。
同时,县中医医共体还将科普宣教的“列车”开进校园、社区和乡镇,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中药,加强疾病防范意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要治病、防病两条腿走路,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才能发挥医共体作用,守好基层防线,为百姓构建幸福家园。”柏平华说。(本报记者 李娜 章关春 通讯员 刘学)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