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陕西省宁强县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促进医生、医技、病人三下沉,实现了“预防在基层,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

医共体让更多患者留在县域

时间:2019-11-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赵文

  “以前,我腰腿痛得厉害了,想针灸理疗只能去县城医院。现在县中医医院把针灸科大夫派到镇上来了,看病报销给的钱多了,坐车吃饭花的钱少了,真是好!”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石羊栈村的唐大爷讲述着他看病的经历和变化。

  如今在宁强,多数老百姓都像唐大爷一样,看中医不再往县城跑,而是就近选择乡镇医院治疗,因为他们知道,医共体建设让宁强的大小医院成为了“一家人”。

  调整收入分配 让医生沉得下去留得住

  对于偏远山区来说,城乡差别较大,乡镇卫生院招人留人难是导致服务能力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8年,宁强县中医医院牵头与8家镇办卫生院及所辖村卫生室组成了以管理、责任、利益、服务、发展等为一体的医共体,对所有人员实行统一招录、统一培养、统一调配使用,双向流动不受限制;实行业务、人员、药械、财务、绩效“五统一”管理,以多劳多得、因岗定薪、岗变薪变、优绩优酬为原则,合理分配收入;以绩效考核引导人才下沉,派驻分院人员给予每天40元的下乡补助,同时享受所在分院绩效分配。

  “我下到分院后,总院绩效工资上浮50%,还有分院绩效工资、生活补助,工资拿到了4000多元,在这里工作很安心。”宁强县中医医院职工李凤霞说。

  医生下得去、留得住,一般病情的患者也留在了乡村,上转病人大幅减少。2018年,宁强县中医医院共下派业务骨干46人到乡镇分院,并新建了妇儿、肛肠、针灸、中医理疗等特色专科。仅在代家坝镇分院,镇外就诊率由原来60%下降到28%,上转患者由21%下降到10%,住院人数由36.1%提高到51.2%。

  据统计,医共体建设以来,宁强县镇办卫生院向县中医医院上转患者人次下降了51.7%,镇上居民县域内就诊率达90.6%。

  改革支付方式 引导医院主动控费

  宁强县以新农合基金为利益链条,实行医共体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支付方式,将按规提取后的95%包干预算给医共体总院管理使用,建立“节余留用、超支不补”激励约束机制。

  镇办卫生院在编在岗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保障,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将收支结余部分的70%用于绩效分配,提高医务人员待遇,30%留作卫生事业再发展基金;新农合基金结余部分80%由总院、分院、村卫生室按比例分配,20%用于医共体事业发展;如果预付包干基金超支,原则由医共体总院负担。

  此后,医共体成为“医保基金守门人”,获得的医保补偿费用由过去的“医院收入”变成现在的“医院预算”,医院开始主动开展精细管理与成本控制。2018年,该医共体结余新农合资金756万元,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增长,群众满意度随之而提升。

  建立竞争机制 激发基层中医药活力

  据宁强县合疗办主任王小平介绍,实行总额预付包干制后,医疗机构间形成了竞争机制,有效激励了医疗机构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服务能力。

  宁强县中医医院医共体成立后,该院建立了国医大师石学敏工作站,定期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全面提高临床疗效;新增了肛肠、皮肤、针灸康复等特色专科和智能化中药房,增强了综合服务能力。2018年门诊、住院分别达到15万、1万多人次,同比增长15.3%、25%,中医治疗率达到77%,中成药、中药饮片占比超过38%。

  曾经功能日渐萎缩、面临尴尬局面的乡镇医院,如今也焕发了活力。

  “过去,我一年也就看几十个病人。现在一年要看1000多个,每月绩效收入增加到了1600元。工作比过去忙多了,可是心里却比过去热乎多了!”在代家坝镇中心卫生院工作了20多年的医生张绪平说。

  目前,宁强县18个镇办卫生院全部建立了中医馆,在下派中医药骨干医师带领下,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2018年,8所分院年门诊、住院量增长率为25.9%、34.9%,中药饮片占药品收入的30%以上。在所有的村卫生室,县上统一配备了针灸器具、火罐等6种以上的中医诊疗设备,村医普遍掌握了4种以上的适宜技术,村卫生室中成药、中药饮片达到150多种。

  宁强县副县长王静说,医共体有效提升了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主动控费、有序就医、预防为主”的三个转变切实起到了控成本、降费用、保质量、提效率的作用,基本实现了“预防在基层,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医改目标。(本报记者 赵文)

(D)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