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学习贯彻中医药大会精神笔谈】

何清湖:深刻领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时间:2019-11-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何清湖

  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八个字的重要思想,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强调“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让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新的光彩,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发表讲话明确表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扎实推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落地见效,走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发展路子。”寥寥数语,却言近旨远,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想高度和良苦用心,也值得我们中医人深入思考、重新审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路径与方法。

吸纳精华是传承的目的

  “传承”是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而泉源不竭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医学术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必由之路。中医药学之所以格外重视传承,不仅因其学术发展在历史上主要以师徒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更源自其学科基础建立在先贤高瞻远瞩、朴素唯物的文化哲思和历代医家迫于千般疢难而迸发的临床智慧。因此成就了这样一门兼具人文与科学、富含哲思和理验的独特学科。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中医学与单纯的人文学科绝对不同,因其所采纳的任何文化哲思都必然要即时的经历临床反复淬炼才能得到认可和发扬,也因此成就了其能够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被视为中华文明瑰宝,成就了其作为中华文化指导现实实践的知行合一代表。那么,传承不仅仅要求我们尽量全面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去粗存精、取长补短,并进一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掘和光大其“精华”,因此,传承中医药学什么样的精华就是我们中医人要着力思考和认识的内容了。

  笔者认为,中医药学传承精华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即科学精神、哲学思想、医学理论、临床经验以及人文德育。

  一是科学精神。从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科学探索及献身精神,到扁鹊之“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的科学唯物精神,以及历代医家面对时代不同、地域差异、体质变化、物候差异、疾病谱变化而进行的中医理论及技术创新而展现的科学实践精神,中医药学的科学精神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程中闪耀着炫目的光辉。如果中医药学在其学科发展中没有科学精神,必然会裹足不前而贻害生民;也正是因其在很早的历史阶段便已具备科学精神且持之以恒,而使中医药学宝库蕴藏了丰富而实用有效的理、法、方、药。可以肯定的是,科学精神带来宝贵医学资源,不仅能成就青蒿素提取与应用的伟大,也必然成为全世界科学界不容忽视的智慧源泉。

  二是哲学思想。中医药学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也由此吸收了其最为精粹的哲学思想,如讲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藏象合一”及“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的整体观念,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及“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观,讲求“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讲求“燮理阴阳、以平为期”及“中病即止、慎勿太过与不及”的中和思维等。中医药学充分汲取了中华文明的哲学智慧并进一步借由临床实践而内化为实用的医学理论和技术方药,这些历经千年反复锤炼的医学哲学智慧对于今天的医学界乃至政治、文化、经济、生态等其他领域均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三是医学理论。中医药学因其千百年的积累而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除了上述具有核心普遍指导意义的整体观、辨证观、未病观、中和观以外,历代医家因为疾病谱的变化、时事物候的变迁、体质环境的变动、医学境况的变异均进行了医学理论的革新,如宋代钱乙对于小儿的生理病理认识和脏腑辨证,金元时期刘完素对于火热病机的辨识、张从正对于临床治法的攻邪认识、李东垣针对内伤病症阐发的脾胃论、朱丹溪立足生理阐发的滋阴论,还有明代温补脾肾的温补派以及清代对抗温热病的温病派,乃至清末民初探讨中西医结合的中西医汇通学派等。这些医学观点、学术派别看似繁杂,实则互参互正、优劣互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现今日益复杂的医疗形势、临床病情以及广大民众愈发迫切的健康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诊断防治指导理论,为未来医学研究提供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路与方法。

  四是临床经验。世界上少有学科能如中医药学一般能绵延千年、经久不衰的积累和沉淀,成就了其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医学文献,而海量的医学经验也由此载录和流传。古人早已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虽然对于不同疾病有着不同的基本辨识规律和治疗法则,但是临床情况瞬息万变、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所以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也要知常达变、灵活应对,医学的经验性就成为中医药学格外重视的部分。故而除了构筑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医学理论以外,我们也注重搜集、整理、总结散在的、广泛的医学经验,并据此进一步探讨理论的演化与发展。因此,中医学临床经验就成为其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形成了宝贵的临床智库。在未来的传承过程中,持续发掘古代典籍中的临床经验,并全面地总结和继承近现代名中医学术经验,也将是中医药工作巨大而必要的任务。

  五是人文德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开始更多地倚重科技的力量。但科技是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人们的认识,也局限了人们的认识。尤其对于医学来说,各类先进的医学仪器确实为诊断乃至治疗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科学技术是有天花板的,我们应当在医疗过程中借助科技而不要只仰仗科技。中医药学在临床服务中始终重视人的客观观察和同情同理作用,因此能够解决许多科学仪器诊断不出而确实困扰病患的苦痛。同时,医学理应格外重视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医学经常滞后于病情,在很多疾病的晚期、生命的末期,技术回天乏力时,人文精神更显得尤为重要。诚如古人有云:“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因而劝诫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大医精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能忘却医疗行为中人的主体作用,中医药学所蕴含的人文关怀、道德风范,在医患沟通障碍凸显的现实情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传承是中医药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但传承什么需要我们深思和反省,只有萃取中医药学中最具特色优势、最有指导意义、最堪示范作用、最能契合刚需的内容,才能让中医药事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与时俱进的实力与潜能。

守正是创新之正道

  中医药学重视传承,但同样重视创新。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到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从火热论到温病理论,从脾胃论、内伤论到命门学说、脾肾并重理论,还有血证论、瘀血理论、中西医汇通论等,诚如前述,中医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革新不绝、演化不断的。可以说,中医药学是传统的,但同样是与时俱进的,传承成就其底蕴深厚,创新则让其生机无限。但是,正如业界共识,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学历代创新都必然是厚积薄发、由博返约。由此观之,在高举创新大旗引领学科进步之前,必然需要“守正”为其基准,方能迎风展旗而屹立不倒。

  在笔者看来,中医创新之守正在于三点:坚定中医文化与理论的自信,具有开放包容心态,注重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是坚定中医文化与理论的自信。从科学创新角度来说,多少年来,不论是立法、政策还是学术讨论,无不在提倡遵循中医学科发展规律、探索中医科研独特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现代科研领域西方科学方法的强势影响,中医药学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的研究都在不可避免地仿照和因循西方科学研究思路,尚未真正开创或发掘契合中医学本身学科属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因此,中医药学守正创新的首要关键在于我们依然要不懈地坚定中医文化和理论自信,不遗余力地继承并发掘由古代至现代的中医药学理论创新、临床实践、科研思路的智慧,弥补近现代中医学未曾系统构建的科学研究认识观和方法论,有机地结合先进科学研究方法,走出一条符合中医学科特质和规律的科研道路。坚定中医文化和理论自信,必然是在传承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中医文化内涵和理论内容,才能最终高屋建瓴地为其创新提供守正的中医科学创新思路。

  二是具有开放包容心态。走符合中医药学特点的发展道路,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闭门造车,而是需要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科技进步、学科争鸣,不是穿回汉服、拿起古书便成为了医圣、药王,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的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精神与胸襟。从临床而言,既要勤求古训也要博采众方;从科研来说,须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学科进步来看,还得倡导“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大到一个国家,小到行业乃至个人,改革才有生机、开放才会强大。在学科创新中应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大刀阔斧地汲取外来各个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才能真正打破学术固化境地而不断蜕变进步。因此,在前述第一点要求基础上,还应要大力鼓励学科交叉、鼓励取长补短、鼓励开放式研究,不能短视、狭隘地避讳中西医结合等新医学探索。真正的自信,不是舍我其谁、睥睨天下,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是注重创新的现实意义。《周易》有言:“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医学科的创立发展早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倡导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所以,身为中医人,应该在学好专业的同时睁眼看世界,应用所学乃至创新所学的时候,就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及人本”。首先,创新中医药事业要了解世界变化、国际动向乃至国家大政方针,这些内容反映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学科创新有着高度的指导意义。其次,创新中医药事业要了解医疗形势、疾病谱变化、基层事业需求、社会动态等,才能有机地将中医药事业创新与现实状况充分结合,才能使创新有的放矢而具有更好的现实意义。此外,中医药事业创新始终不要忽视医疗服务目的,不论是产业拓展、药材种植与培育、新药或器具产品研发还是人才培养等,除了顺应时代潮流、社会需求以及贡献其他事业以外,仍然不忘以医疗服务、健康需求、解决实际病患问题为第一出发点。现实意义始终是一切学科的创新本根,也是中医药事业创新的守正指归。

  以上是笔者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指示的初步认识。总体来说,中医药传承之精华在于其科学精神、哲学思想、医学理论、临床经验以及人文德育,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唯有去粗存精、发扬精华才是传承的真正目的与意义。而在中医药事业的创新中,不懈坚持中医文化与理论的自信、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重视创新的现实意义才是恪守中医药学创新正道,才能让中医药事业发展步入正轨,也让从事中医药事业的每一位工作者都能走在大路上,发挥最大效用,服务人民健康。(何清湖)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