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位置。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基不断夯实。政策强基、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走向世界,中医药行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惠民成效得以彰显,百姓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感不断提升。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3年前,《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绘制了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路线图。由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晰。
2016年12月25日,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中医药法诞生。
“随着一系列体现中医药特点和发展规律、符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中医药政策法规体系正逐步成形,成为护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组数据说明了政策红利带来的社会效应。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推进实施中医诊所备案制的背景下,中医类机构数增幅最为明显,2018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0738个,较2017年增加6495个,其中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增加6125个。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服务人民健康事业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8年间,中医医疗机构增长54.32%;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74.87%;医师人数增长56.25%;年诊疗人次增长44.20%。中医类医院从3397家增加到4939家,增长45%;中医类诊所从34645家增加到52799家,增长52%;中医类门诊部从1215家增加到2958家,增长143%。
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中医药以较少的资源总量提供了较多的服务份额。从推动医联体建设、促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从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步伐,到发挥中医药健康服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中医药医疗事业建设的经纬线织密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
2012年以来,中医药与养老、旅游、体育、食品、互联网等行业融合发展,与扶贫、乡村振兴等工作携手共进。
2019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帮扶的山西省五寨县正式脱贫摘帽。“很多村民有腰腿痛、关节炎,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五寨县乡村医生李爱萍说,通过参加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等,她已经成为一名针灸好手。
现在,五寨县12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基层中医馆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对中医馆房屋进行修缮、装修,配备了标准化诊疗床、中药饮片柜、基本康复器具及中医适宜技术常用器具等。近年来,五寨县围绕脱贫攻坚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健康扶贫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
五寨的脱贫之路只是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的一个缩影。从中药材种植到饮片、中成药生产加工,再到中医药健康医疗服务,中医药带动全链条经济发展,发挥强劲动力。
近年来,中医药持续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如今,中医药已传播到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卫生与健康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