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直击中医药高等教育“痛点”,探索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张方”让院校和师承相得益彰
“陕西中医药大学在继承、发展和利用好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方面义不容辞。”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力说。回忆起学校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他慨叹:“院校和师承,一种是系统化、标准化,一种是个性化、多元化,要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结合起来,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难度可想而知。”
几十年的探索实践证明,把师承教育注入院校教育是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必修课”。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9年后,陕西中医药大学知难而上,直击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痛点”,探索推进中医药“院校+分层师承”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让院校、师承“两把号吹出了一个调”。
该校研究生院采取学硕、专硕分类培养,建立学校-研究生院-各院系-导师4级培养体系的院校与师承教育结合培养模式。2018年,该校《中医研究生“院校+分层师承”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院校教育采取思政学习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经典传授与现代教育方法结合培养;师承教育采用导师负责,团队培养。”该校研究生院院长王斌介绍。陕西中医药大学开出了三张“处方”,使得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得益彰。
“基本方”:院校教育是主导
“高校教学模式无论怎样创新探索,都一定是以院校教育为主。”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孙振霖说,历史和现实坚定了他们探索教学模式的原则。
这一点,国医大师、陕西中医药大学“元老”张学文的亲身经历最有说服力。
1958年,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后生背着行囊从老家汉中赶赴西安求学。巍峨的秦岭横亘于两城之间,车马走了几天几夜才抵达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这所学校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这个后生就是张学文。
在进校读书之前,张学文就已是中医大夫了,读经典、背方歌全都不在话下。张学文至今还记得,入学考试时,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龙虎汤,谁能答出组方,额外加十分。考场上除了张学文,其他人都混淆了龙虎汤和白虎汤。
可这样一个中医大夫,毅然选择翻山越岭走进校园再次学习中医,旁人不理解,但张学文心里却很笃定,“从小只知道怎么看病怎么治病,为啥那么治却又说不清,这短处是你再背多少方歌都补不上的。”
在校期间的张学文像一块海绵掉进了大海,一刻不停地吸收理论知识的养分,精中通西,夯实了中医理论基础。几个月后,检验学习效果的时刻到了,西安一所军医大学开设了西学中班,教学的任务落在了张学文的头上,“去给人家讲课,我才突然觉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样了,能把中医的道理讲出来、讲明白。上学收获太多了。”
这样想的不只是张学文一个人。与张学文同班的30人都是陕西各地的民间中医大夫,年纪普遍三四十岁。他们抛家舍业,在5名老中医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七八门中医理论课程,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从在汉中行医到西安留校任教,再到成为一代国医大师,张学文的人生轨迹从年轻时翻越秦岭之后就注定改变。他说,“如果没有院校教育,很难想象我这样的民间中医会有如今的成就。国家一定要好好发展中医院校教育。”
“经验方”:师承教育要发扬
本科、硕士就读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回到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任职,“80后”的年轻医生李京涛已经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成为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主任。
“我上本科之前对中医一点都不了解。”李京涛刚迈进中医大门时觉得很多内容难以理解,但他没有因此放弃,“我看不懂就背下来,学不会就反复练。”5年的本科学习让李京涛初识中医理论,读研期间的跟师经历才真正让他的诊疗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我跟导师常占杰学了太多东西。他水平很高,除传授给我很多经验,他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坚定学中医用中医的信心。”李京涛说。
跟师的经历不仅使李京涛树立了信心,也使他有了行医的榜样。“我一定要成为像老师那样的肝病科大夫。”研究生毕业时,因父亲生病,家里经济状况堪忧,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李京涛面临人生抉择。
常占杰为此专门与他促膝长谈,鼓励他继续深造,李京涛就这样咬牙坚持了下来。“我永远也不会忘了与常老师的那次谈话,如果没有常老师,我可能也不会有今天的进步。”他说。
如今,带教的接力棒又传到了李京涛手上。面对新一代“90后”“00后”学子,李京涛如同他的导师当初教导他一样,引导学生坚定学中医的信念,树立学好中医的信心。
“创新方”:分层师承步步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声道上课+放羊式实习’,老师上课‘填鸭’,考试划重点,学生实习‘浑水摸鱼’,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景锋说。
要让学生“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可怎么才能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呢?
“第一步就要先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杨景锋说,陕西中医药大学专设中医经典考核、分阶段学业水平测试,严控考风考纪,两次考试不合格就会影响升学、毕业。“现在我们校园里到处都是学生读书、背书的身影。”杨景锋说。
严格的训练巩固了学生的中医思维,但真正的“铁杆中医”会纸上谈兵远远不够,临床验证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师闫咏梅、周永学、邢玉瑞等反思中医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临床学习阶段的问题,构建起“三段”分层跟师、“六项”能力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段”是指“全科、专科、专题”3个培养时段。入学时先从中医经典开始着手,同时熟练掌握中医、西医基本技能;进阶段跟师学专科,体悟不同医家的临床思维和技术;拔高段体会大师的医德医风和人格魅力,为今后的执业之路树立信心。
陕西中医药大学对外合作发展办公室主任卫昊,曾是该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主任,他结合自己参与教学改革的经验说:“分层师承有效地利用了名医名师资源,打破了单一导师的学术壁垒,有层次地放开校内外导师资源,促进研究生中医思维的多元和开放。”
“我们必须思考和尊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律,不断革新,开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最优处方,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医事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刘力的目光诚恳而坚定。
如今,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园里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带着希冀和活力穿梭其间。未来,他们也将带着自信和振兴中医事业的热望走出校园,走向充满希望的中医人生。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