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1982年建院的山南市藏医医院,抓住改革开放的好机遇,借助国家出台的好政策,发展为特色鲜明的三甲医院——

改革开放锻造山南“藏医之珠”

时间:2018-11-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徐婧

  在山南市藏医医院的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里,著名藏医达布拉吉用过的皮质药袋已经静静地度过了1000多年的岁月,与漫长的千余年相比,这家建院近四十年的医院尚显年轻。

  但年轻,不等于稚嫩,甚至可以更具潜力。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山南市藏医医院已经成为西藏地市级藏医院中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逐渐成长为山南地区藏医药孕育的一颗“明珠”。

  “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在很多座谈会、学习会中,院长扎西次仁时常需要回答同仁们提出的疑问。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山南市藏医医院近四十年来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探索实践的成长脚印中寻找。

“有病就去藏医院!”

从单一的藏医门诊到藏医药特色浓郁的三甲医院

  2018年第一个月,爱迪生发明电灯近140年之后,山南市玉麦乡的灯丝终于接入了国家电网。

  尽管在很多方面,喜马拉雅山南麓这个群山环抱的峡谷都与外界之间存在一定脱节,但却没有阻碍这个地区藏医药的蓬勃发展。

  屋顶上挂着经幡,大厅里点着藏香,随处可见充满藏式风情的挂饰,这所医院吸引人们的,不是这些装饰,而是它的藏医药特色诊疗。

  高海拔与相对封闭的环境完整地保留了藏医药的理论。脉诊、尿诊、药浴、放血疗法、角吸疗法等特色疗法承袭了《四部医典》中的精华。

  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藏区的百姓。过去,由于历史原因,藏医药服务的往往是贵族和上层喇嘛,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没有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

  西藏的民主改革以及改革开放,让藏医药摆脱了封建统治和礼教的束缚,从“利寡”走向“利众”。藏医药从药王山僧院走下来,开始为大众服务。

  在医院病房,做完药浴治疗的拉巴布赤刚回到病床前。她双腿静脉曲张的伤口在经过两个疗程的药浴治疗后已经结痂,马上就要脱落痊愈了。与她的心情一样雀跃的还有同一病房的仓拉,再过几天,她也可以出院了。

  “有病我们总想着去藏医院。”她们真诚的眼神验证了这座医院的口碑。而36年前,这座百姓信赖的医院只拥有1个门诊部和17名医护人员,病区也是由职工宿舍改建的,环境十分简陋。

  院长扎西次仁回忆,医院刚建起来的时候,没有住院病房,甚至连一张病床都没有,几乎没有什么病人来看病。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帮助下,医院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到2008年,医院已经开设有内科、外科、心脑血管、消化、骨伤、外治、理疗康复、药浴保健等科室。2017年,年门诊量突破11万人次,一年开具的藏药卡察(一种藏药方剂的名称)处方超过1万张,医护人员也增加到400多名。

  要知道,整个山南市的人口,仅有36万余人,11万人次的年门诊量,几乎占到了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

  除了发挥藏医药特色,医院还为3800多岁的藏医药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以藏文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化建设,CT、B超等辅助检查设备的更新换代,为群众就诊创造了更加便捷的条件。

“为群众培养更多的好藏医!”

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成为一名合格的藏医,要吃很多苦。这一点,扎西次仁最有体会。

  他出生在山南市隆子县加玉乡中印边界小村,当时村里只有一位老藏医和两名赤脚医生。与他一样,有很多从西藏偏远地区走出来的青年学子,迫切需要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名老藏医药专家继承人巴桑伦珠就在藏医院完成了“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他先后跟随楚如·次朗大师、嘎玛群旦和加央伦珠等几位老师学习藏医药理论知识。

  从1988年开始,他在跟随老师学习的同时,每年也要抽出时间带出两至三名学生。这样,藏医药知识就完成了在老中青三代藏医药人才中的传递。

  为了使年轻医务人员尽快成长,医院还实施了全院性“一对一”师承教育模式,由医院副主任医师和高年资主治医师培养年轻医务人员,周期为3年,每个周期结束之前由医院组织专家考核出师情况。

  每周,医院坚持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中挤出业务学习的时间,邀请名老藏医和院内专家为全院医务人员开展藏医理论、医德医风、藏医药文化理念等内容丰富的讲座。令扎西次仁欣慰的是,这些讲座在全院职工中的上座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

  除了跟随本院的专家学习,改革开放给了医院更多交流机会。医院多次请区内外专家来医院传授技术,以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为医院培养生力军。

  同时,医院也将骨干人才派去外地参观、学习、进修,让他们走下高原,了解和掌握当前国内外的医学信息和动态。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党和国家的援藏政策,医院的发展也得到了其他医院的大力支持。

  2016年7月开始,湖南医疗援藏队组团式支援医院,帮助藏医院新建了ICU、手术麻醉科、耳鼻喉科、治未病科、急诊科、眼科等6个临床科室,使医院临床科室增至13个。

  2017年,13名山南地区的眼病患者,在新开设的眼科恢复了光明。110多名脑出血、肺部严重感染等危急重症病人在新开设的ICU中得到了及时救治。藏医院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学科能力建设,都在对口支援的帮扶下,不断提高。

“让西藏每个角落都有雍布拉康!”

藏药厂助力医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雍布拉康,位于山南市的扎西次日山上,是西藏的第一所宫殿。

  2003年,山南市藏医医院成立了自己的藏药厂,也取名为雍布拉康。从这里走出去的藏药,包装上都印着雍布拉康的图案。

  如今,雍布拉康不只供应山南12个区县,更是走出山南,为拉萨林芝朗县、工布江达县、日喀则市、阿里地区部分县以及北京藏医院供应藏药。

  为什么要成立自己的藏药厂?资源量锐减,需求量增大,部分名贵药材资源面临枯竭,常用大宗药材紧缺,藏药材人工繁育、栽培、种植力度不足,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产业规模化生产。

  一边是严峻的藏药发展现状,一边是供不应求的患者需要,现实要求医院迅速做出选择。

  借助国家推动藏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藏药厂应运而生。

  扎西次仁说,藏药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好的藏药,医院的发展就没有底气。藏药厂成立后就致力于传承藏药炮制技术,开发研究藏药新药。

  2006年7月11日,该院还原了水银灰剂(佐太)的研制方法。这一炼制技术的成功进一步佐证了成立藏药厂的正确。

  佐太是藏药中最难的一种炼制方法。加入敷料的种类、时间、火候都有严格规定,炼制需要昼夜不息,且主要工序一般持续100天左右。

  截至目前,医院完成了6次佐太炼制,填补了山南藏医药历史上无藏医药佐太炼制的历史空白。

  除了传承传统藏药炮制技术,藏药厂在藏药产业化方面下足了功夫。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藏药,2014年,藏药厂在奶东区昌珠镇药材种植基地,试验种植了桃儿七、藏木香、红花、喜马拉雅紫茉莉、蜀葵花等藏药材,逐步实现了藏药的产业化发展。

  与此同时,藏药厂又开展了一系列藏药新药的研发,如二十五味珍珠胶囊,木布德吉丸等,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成药选择。

  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吹过了喜马拉雅山脉,这座藏医院用改革发展的实践对“你们是如何做到的?”这个问题作出了最生动的回答。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