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医药大事记⑥

2009—2012年

关键词:首届国医大师评选,中医针灸列入非遗名录,《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发布

时间:2018-10-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葛伟韬

  2009年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各行各业开始迸发出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中医药工作也随着时代发展,取得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届国医大师评选,中医针灸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发布,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这些成就给中医药发展带来了强大动能。

  (1)2009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北京召开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表彰首届30位“国医大师”。

  (2)2010年11月,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201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中国的申报,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4)2011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同月1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获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5)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印发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表彰大会上,韩启德(前右)、张茅(后右一)等领导与国医大师任继学(前左)等亲切握手。

(1)历史陈述

首届国医大师评选:中医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2009年6月19日,90岁高龄的李辅仁身穿唐装,走进北京京西宾馆,和参加中医药界“授勋仪式”代表们一起见证着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半个小时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在这里举行。

  “5000年的中医文化传承到我们的手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好好继承,好好发扬,把这个接力棒努力传递下去,不辜负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培养与厚爱。今后,我们要继续倡导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培养好接班人。生命不息,我们就要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不止!”李辅仁在座谈会上说。

  首届国医大师评选工作于2008年10月28日正式启动,是从全国中医药系统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人员中遴选出来,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时,还要具备品德高尚,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55年以上,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等条件。

  当选的30位国医大师,年龄最大的是1913年出生的裘沛然,年龄最小的是1935年出生的张学文。

  当天下午的座谈会上,从安徽赶来的李济仁说到激动处,78岁的他一下子站了起来,畅谈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把早已准备好的材料直接交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手中。国医大师朱良春建议,以30位大师的名义发出倡议,鼓励年轻学子学经典,重临床,整理挖掘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继承创新,振兴中医药事业。

  前来参会的国医大师们大都年事已高,想好好把握这一难得的机会,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原计划一个半小时的座谈会,竟延长了两个多小时。

  获评“国医大师”后,他们激发了更高的工作热情,坚持临床实践,积极带徒,传授经验,出版著作,影响和带动更多中青年人才投身中医药事业。

  张学文回忆起自己从15岁开始学中医到被评为国医大师的经历。在他的记忆中,学医的日子并不好过。弄清各种中药汤剂是一件头疼的事,为此他没少受身为中医的父亲责骂。可就是这些令他头疼的汤剂药方,帮他顺利走上了从医之路。而几十年的从医之路,让张学文深切体会到“学海无涯”的含义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张学文说,这些年每天伴随他的有两件事,看病和带学生。被评为国医大师后,他有了自己的学术工作室、研究所……门下各级各类弟子已逾百人。他的心愿很朴实:“我想能多给患者看病,多带些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整理出来。担得起‘国医大师’这个称号,不辜负组织的关心、群众的信任。”

  通过国医大师评选表彰,树立模范典型,进一步坚定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事业发展的信心、修德敬业的恒心和奉献中医药事业的决心,营造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了中医药行业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推动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为国医大师建设传承工作室开展师承带徒,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制度,创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邀请国医大师参与人才培养和学术活动、编辑出版学术论著等方式,整理和传承了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惠及中医药行业广大从业人员。

  继首届国医大师评选后,2013年和2017年完成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医大师的评选工作,每届评选30人,目前共有90人荣获该称号。一支由国医大师、各级名中医、中医骨干和中医执业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正逐步形成。

(2)历史陈述

中医针灸列入非遗名录:向世界亮出中医药“名片”

  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标志着国际上对中国作为中医针灸起源国地位的正式确认,为中医药国际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这一天开始,中医针灸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共享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大幅提高,成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

  几乎全程参与中国政府针灸申遗工作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原秘书长沈志祥曾评价说,针灸成功入遗不仅意味着国际社会对这项医学手段的肯定,更是以针灸为代表的、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早在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申报工作。

  中医药历来被视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在最初阶段,中医药是作为一个整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但是,中医药又有针灸、又有著作、又有技术、又有药等等,包罗万象,而联合国有关部门对申遗的要求是越具体越好。中医药申遗思路面临调整。于是,2009年10月,中医药申遗改为中医针灸申遗。

  中医针灸申遗,不仅是保护中医针灸的一招一式,更是保护传统中医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根。在当时,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影响遍及全球,国外的针灸师至少有20万人,服务产值每年100多亿美元。针灸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保护、传承工作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遗产”意味着行将就木,濒临灭绝。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黄龙祥回应,中医博大精深,疗效确切,有很多东西现代医学还无法解释。但现代医学不能解释并不代表没有价值,随着科学发展,一些原先不能解释的东西也会慢慢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如果现在不保护,这些技能就会失传,申遗,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

  申报成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传统医药的文化根基,跳出了知识产权制度的窠臼。我们可以借助这种保护,建立一整套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申报成功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履行缔约国责任,逐条落实申报文本中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做的有关保护措施的各项承诺,强化这项遗产保护政策的保障力度。在制定宣传与保护计划方面,开展“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研究,探索不同传承模式,完善中医针灸的传承机制,积累传承资料,组织传统针灸研讨会,加强针灸博物馆建设,多渠道加强中医药宣传。同时,中医针灸、中医药文化战略研究相继开展。

  针灸申遗的成功,增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发展,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更好地总结传承、促进中医针灸发展,为针灸的传统理论和技能提供了发展环境,能够造福更多民众。中医针灸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4)历史陈述

《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发布:我国首次摸清中医“家底”

  2011年9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现状调查。

  为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基本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5月正式启动这项调查,历经论证方案准备、调查组织实施、数据整理核查和报告撰写论证四个阶段,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超过80万名。

  此次调查内容包括中医医疗服务资源状况、中医药服务提供情况、中医医疗机构运营情况、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情况、医疗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基本情况、中医药发展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等方面。

  调查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收集到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填报的调查表76.9万份。调查对象为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部和中医类诊所等近80万个。

  报告显示,全国中医药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全国医疗机构中,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的占59.6%,每万人口有中医师3.06人,全国中医门急诊年总服务量9.07亿人次。

  2/3以上的地(市)卫生局设有独立的中医管理(处)科,1/3的县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有专人从事中医药管理工作。近2/3的省(区、市)和近1/2的地(市)实行了财政拨款中医经费的计划单列,政府对中医药持续发展的财政责任得到进一步强化。

  全国中医药人员共51.74万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40.86万人,占执业医师总数的20.8%。各类医院中,中医床位总数52.06万张,占总床位数的16.8%。平均每万人口中医床位3.94张。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应用较广,81.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5.6%的乡镇卫生院都能使用。

  同时,通过此次调查,也发现了中医药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和省际间不均衡;城乡基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还不够健全;中医类别医院的基本条件与中医特色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各地扶持中医药措施差别大,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特色优势难以发挥;中医医疗资源配置、服务提供与行政管理体系不匹配。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方面新增投资42.12亿元,支持覆盖1814所县级中医医院、58个地市级民族医医院和88个西部地区地市级中医医院的能力建设。重点缩小中医药资源水平、服务能力的地区差异、省市差异、城乡差异。

  同时,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重点推进县中医医院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县级中医医院项目数增加到了384所。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在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中,以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补偿机制和体制为重点,开展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试点。

  本次调查得到了大量最新的数据和信息,为制定“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为研究制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了支撑,为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依据。(葛伟韬)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