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时评】中药材产业扶贫“造血”拔穷根

——写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之际

时间:2018-10-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赵维婷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因地制宜,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彻底拔除穷根。

  比如一些贫困地区,虽然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禀赋。从当地优势出发,找准路子,把中药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后发优势,就是一条可行路径。

  在日前召开的中药材产业扶贫论坛上,甘肃定西等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典型经验。近年来,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对全县财政和农民的收入贡献率都接近三分之一,中医药增加值占据全县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

  在河北省滦平县,中药材产业也已成为扶贫主导产业,辐射带动7766 户贫困户、23732 人实现脱贫致富,占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的39%,苦药材结出了脱贫“甜蜜果”。

  初步统计,全国贫困地区已种植中药材2277.8万亩,2017年产量达431万吨,有中药材基地1630个,中药材企业1198个。

  这些实践表明,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实现了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的协调统一、有机结合,是变“输血”为“造血”的有力抓手。

  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责任。中医药系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绘就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蓝图,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发展中药材产业同乡村振兴、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紧密结合起来,强化部门协同,精准施策发力。

  优化中药材产业区域布局,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一大批道地药材主产区。强化中药材产业科技支撑,挖掘和继承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畅通产销对接,支持企业与农民联合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体系,加强中药材生产信息及趋势预测。在加大标准和政策创新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中药材全过程追溯机制和优质优价的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从“种得了”向“种得好”、“产量高”向“质量高”、“卖得出”向“卖得好”转变。

  当前,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增强参与中药材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把这项民心工程推向深入,助力打赢精准脱贫这场硬仗,向时代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赵维婷)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