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医,他深研中医埋线实用技术造福患者;作为政协委员,他敢于为中医药发声;作为校长,他致力于培养中医技术人才——
马立昌:让中医技术造福更多百姓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有一位来自中医药行业的政协委员,他不仅致力于在基层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还开办学校培训中医埋线技术。他就是石家庄埋线医学培训学校校长马立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中医技术可以造福更多百姓。
提建议 为基层中医发声
马立昌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并跟随多位当地中医专家学习医术。从小就接触中医药技术的他,深知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以及传承推广中医药技术对于基层百姓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在马立昌2000年当选石家庄市裕华区政协委员后,便积极为基层中医药人发声。他经过基层调研,写出了题为《政策层面支持基层诊所开展中医药技术》的提案,建议卫生监督部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鼓励多模式发展,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模式,同时,研究探索多模式的政策支持途径,大力提高中医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而非套用西医的模式和标准管理中医。这项提案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有关部门还在提案答复中提出整改意见。
“让每一份提案都能发挥作用。”这是马立昌对自己提出的要求。2017年,马立昌在《应用中医药技术呵护裕华区居民健康》提案中提出“基层卫生机构应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中的特色优势”的建议。该区卫生部门及时采纳,每月对辖区内中医药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一次中医药专项技术免费培训,让中医药技术更好地为居民健康服务。
在担任政协委员的十多年中,马立昌撰写了几十份反映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推广使用中医药技术等内容的提案,呼吁地方政府重视中医药发展,受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各级领导的重视,多次被评为区优秀政协委员和优秀社情民意信息员。
建学校 培训中医埋线技术
为让更多的人学习使用中医实用技术,并将埋线技术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2004年,马立昌根据原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向裕华区教育部门提出成立埋线医学培训学校的申请。
为尽快落实办学计划,他辗转在区、市、省有关部门,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沟通。最终,经裕华区教育局批准,石家庄埋线医学培训学校于2006年4月正式成立。这时,身为校长的马立昌表示,要以此为契机,通过办学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播下更多“种子”。
建校之初,学校并没有合适教材,马立昌便和老师们亲自动手,将学校埋线专家的临床经验,编写成通俗易懂的《埋线疗法讲义》等教材,充分调动了学员学习、研究埋线技术的积极性。
新疆学员徐德昌是一名乡村医生,过去他遇到慢性病患者,总是用打针输液的办法进行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为寻求治疗慢性病的方法,他来到石家庄埋线医学培训学校求学。经过培训,他回到当地治好了不少慢性病患者,并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学习,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慢性病专家。目前徐德昌已经前往德国发展,他的中医埋线技术也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2008年,马立昌自筹几十万元资金,盖起了近500平方米的校舍和埋线门诊部,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现代技术,实现远程函授与面授相结合,为中医药的推广普及提供了更多途径。
近年来,该校举办培训班298期,其中,与有关机构合作在各地中医院校举办埋线培训班18次,受众人数达5682人次,不仅推广普及了中医埋线技术,还为当地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作出了贡献。
办会议 促进埋线技术发展
将中医埋线技术经验总结成书,促进中医药传统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是马立昌一直心愿。因此,不论工作多忙,他挤出时间,总结自己临床、教学、研究的经验。截至目前,由他牵头先后出版《微创埋线疗法》《微创埋线实用技术》《单氏埋线精粹》等7本专著,受到基层专业人员的欢迎。其中《微创埋线实用技术》多次再版。
此外,马立昌还会每年组织1~2次全国性埋线技术交流会,除邀请埋线医学领域专家外,还会邀请省内外医学院校教授、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国内外学者等进行埋线技术经验交流。通过专家学者间交流,促进埋线技术融合发展及理论创新。交流会还组织社区服务站医生以及个体医生,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分享他们在临床一线应用埋线技术的经验。
如今,马立昌虽然已经65岁,但仍然坚持在教学、医疗一线,不断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着。 (胡文华)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