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⑱
周信有:精研《内经》起沉疴 仁者禅心成大医
周信有,1921年2月生,山东牟平人,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一、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2018年3月10日,国医大师、甘肃省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周信有驾鹤西归。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是悬壶济世的医者,勤谨谦恭的学者,也是慈祥乐观的老者。他七十余载的从医经历,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丰富临床经验与卓著研究成果,更是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组塞满中医学典籍的木质书柜靠墙而立,一张黝黑古朴的实木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阳光透过窗外氤氲散射在祥云浮雕实木靠背椅上、墙壁上的影子,仿佛国医大师周信有曾经在这间书房研读经典、诊疗开方的身影。
“世鹏,按这个方子抓药,用咱们自己蜜制的五味子。”2013年上半年,已过耄耋之年的周信有依然精神矍铄,坚持每周上5个半天的门诊,亲自为患者诊疗、写方。“老爷子那时候身体好,不仅骑着自行车来诊室坐诊,每天还打打拳、写写字儿。”周信有学术传承人殷世鹏自豪地说。
犹记孟冬那天,已近期颐之年的周信有正坐在沙发上,眉眼间满是慈祥,微笑着听殷世鹏讲最近的病案。虽然入冬以来身体情况不好,已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但依然耳聪目明的周信有不仅认真聆听,还不时地点头或摆手表达自己的看法。每每听到开方用药的精彩之处,他眼睛里闪烁的光芒,似乎凝聚着精研经典的睿智;屡起沉疴的双手微微摆动,仿佛记录着他悬壶济世的跌宕人生。
师从名家 苦读经典走上行医路
窗外是纷飞的战火,窗内是埋头苦读中医经典的少年,这是周信有初学中医时的真实写照。
1921年,周信有出生在山东牟平的一个武术世家。但因家境贫寒,9岁时周信有随父亲背井离乡,辗转到安东(今辽宁丹东)谋生。时值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战事频起、贫病交加、民不聊生。家国的耻辱,民众的苦难深深地刺痛了少年周信有的神经,激发了他精研国医、悬壶济世的责任感。15岁时,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时期的周信有辍学,投拜于安东名医李景宸、顾德有门下学习中医。
虽然身处战乱频繁、缺医少药的动荡年代,但李景宸、顾德有两位名医仍然认真研习诊疗技术及方法、整理病例、研读医经。两位名医每晚挑灯夜读的身影和勤奋不倦的治学态度深深感染并影响着少年周信有。
浩瀚的中医药宝库对于没有中医药底子的年轻周信有来说既神秘又遥远。在老师的指导下,周信有从《药性赋》《濒湖脉诀》《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等启蒙书开始学习。“初学中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读强记。”周信有坚信“书读千遍,其义自见”,便在背诵上狠下功夫,不仅背歌诀,还背经典著作的重要段落原文。他深知死记硬背只是打好基础,便在背得滚瓜烂熟的基础上,再请老师一一讲解,以加深理解。“长耽典籍,若啖蔗饴”,学通、学懂以上典籍后,周信有又研读《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
数易寒暑,周信有的少年时期在战乱颠沛与刻苦攻读中医典籍、跟随老师临床侍诊中度过。1941年,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政府实行汉医考试,时年20岁的周信有虽然满含对伪满政府的不满,但一心想要治病救人的他还是顶着压力参加了考试,一举合格,获得《汉医许可证》,挂牌行医,走上长达77年的行医之路。
博学勤思 教研铸就西北《内经》泰斗
“我家老爷子爱看书,每天吃完饭就在书房看书,看得特认真。”说到自己的“书痴”父亲,周信有的大女儿丝毫不隐藏语气中的自豪,书柜里满满当当的翻过无数遍的医学典籍也正是周信有勤学、博学的真实写照。
“凡为医者,须略古今,博极医源,精审祥究,学不精则不能明其理,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这是周信有勉励自己的格言。周信有认为学习中医有一个由约到博、由博反约的过程,多读书为自己深刻领悟中医药打下了基础。除了研读古今医书,周信有还阅读大量文、史、哲等著作,以拓宽视野。在读书的过程中,每每遇到古典医籍中的生字、难解之词及文意不明之处,便会查阅字典、词典,对比、参考历代各家注释,以求领会书中知识的真谛。
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选聘教师,周信有被选中,主要从事《黄帝内经》教学,兼任临床带教。从此,他便开始对《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藏象学说和病机十九条理论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被誉为西北《黄帝内经》泰斗。
“《黄帝内经》本来比较枯燥,但在周老的讲解和演示下变得十分有趣。”回忆起在北中医上周信有讲解的内经课时的场景,作为周信有学生的甘肃省名中医王道坤满是敬佩。“有一次周老师讲病机十九条中火邪引起腹泻的‘暴注急迫’,他就抱着肚子做出急迫地想上厕所的样子,令我印象深刻。”王道坤说,“周老师《黄帝内经》研究的水平高,贡献大,使我受益良多。”
在毕生致力于研究《黄帝内经》的周信有看来,《黄帝内经》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整体观、系统观和辨证观的哲学思想。整体系统观和辨证恒动观是《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中医学术独有的理论。
1964年,周信有参与编辑出版了全国中医院校二版教材《内经讲义》,奠定了中医药高等院校内经学学科基础。此后,又先后主编出版了《内经类要》《内经精义》《决生死秘要》等著作。其中,《决生死秘要》一书集中体现了周信有对病机学说的研究,力求突出中医诊治急症从整体观念出发这一理论特点,并经台湾再版发行。
“周老对《黄帝内经》经义的阐发,内容丰富、实用,见解独到、新颖、深邃。”周信有学术经验继承人李永勤表示,周信有将自己毕生研究《黄帝内经》的成果和治学经验编著成册,是期待对后学学习、领悟《黄帝内经》要旨有所帮助。
学验俱丰 扎根甘肃妙手起沉疴
1970年,研究和教学工作正如日中天的周信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打算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迁往西北内陆的甘肃工作。“你先一个人过去呆两年,不适应再回来,不要拖家带口的让家人受罪。”临行前,身边的同事朋友都这样劝他。
“一个大夫到哪里都是看病,甘肃的生活条件相对差,机会也少,但是那里应该更需要好大夫。”年近半百的周信有怀揣着救死扶伤的信念,毅然决然地带着家人迁到甘肃,这一迁就是48年。此后北京中医学院两度欲调周信有回京,都被心系甘肃中医药事业的他婉言谢绝了。
“周老慧眼识人,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周老功不可没。”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李金田眼中,周信有不仅是自己敬佩的老师,更是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978年,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筹建,担任中医筹备组组长的“伯乐”周信有,为组建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不知写了多少封信,打了多少个电话,从全省乃至全国选调了包括甘肃省名中医王道坤在内的一批名医名师。学院建成后,他又先后任内经、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及教务处长等职,积极制定中医药各专业培养方案,并组织编写教材完善中医药教学体系。
虽然学校的教学和组织工作已占据了周信有的大部分时间,但他从未间断过临床研究与诊疗工作。
周信有尊古而不泥古,将深谙的《黄帝内经》旨要和诸家之学灵活、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因而他临证思路开阔明达,辨证灵活,“复方多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是周信有临床遣方用药原则,也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观点与临证思路。
“周老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以中医整体理论治疗疑难病症。”王道坤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与周信有一起接诊过一位赵姓肝硬化腹水患者。初诊时患者腹水严重,心灰意冷。周信有以舒肝消积丸配合真武汤、党参、白术等中药加减对患者进行治疗,3服药后,患者腹水消了三分之一。之后去掉了药方中峻猛利水的药物,通过补肾健脾进一步利水,前后治疗两个多月后,患者腹水全消,肝功及各转氨酶指标趋于正常,生存期延长了3年多。
周信有参编的《中医急症证治》填补了国内中医急症类教材的空白,他对肝病、冠心病、脾胃病等疾病见解独到,撷取诸方之长,结合临床经验加减化裁研制出主治肝病的舒肝消积丸和主治冠心病的心痹舒胶囊,疗效卓著。
面黄肌瘦、腹胀如鼓,2004年冬日的一个下午,正在门诊部坐诊的周信有接诊了这样一位严重肝硬化腹水患者。“身体成这样,我真是难受啊。”43岁的韩女士痛苦不堪。周信有轻轻拍了拍患者手背,安抚她的情绪。“肝掌,舌质紫暗,脉细弦。”在仔细询问她的病史后,周信有一边为韩女士检查,一边自言自语道。开完方后,周信有将药方交到韩女士手上,并仔细叮嘱服药的注意事项。
“周医生,您开的药方真管用。”3周后,找周信有复诊的韩女士病情好转,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周信有根据韩女士的病情变化对上述药方稍加减,前前后后治疗1年后,韩女士复查的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大医精诚 严谨仁和誉满杏林
“吱扭吱扭……”,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开,周信有就骑着自行车来到诊所。虽然不上门诊,可周信有还是早早赶到,因为周三全天诊所都要炮制一周所用的药材。
“周老和蔼、诚信、平易近人。”谈到待人,周信有的家人、同事和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这样说。而谈到工作与治学,大家都说“严谨”二字非周老莫属。
每周一、二、四、六上午,周五下午上门诊,周三全天炮制药材,周日有时参加义诊,这是周信有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生活。“周老上门诊从不迟到。”殷世鹏说,凡是首诊患者,周信有都要亲自写方,用药都是选取品质上乘的药材,“茵陈都选用当季的,五味子都用上好的蜂蜜蜜制。”在每周三这一天,由周信有亲自把关,规范炮制。这种生活,周信有一直坚持到2013年8月。
为了研制出肝病良药舒肝消积丸,周信有不仅查阅众多中药典籍,总结大量病案经验,还特地赶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与王绵之教授讨论、研究,共历时四五年。在编著《中医急症证治》和《决生死秘要》时,周信有一字一句地推敲。“周老要求书中的临床体会必须清楚、严谨。”王道坤说,周信有是他敬重的老师,也是他学习的榜样。
周信有常说“教不严,师之惰”,对自己严格,也对学生严格。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学期间,每堂课的讲稿他都要修改,把通过实践得到的新经验新体会添加进去,讲解深入浅出。在甘肃中医药大学任教务长期间,他不仅讲课,还认真听其他老师讲课,拿着小本子坐在教室后面记录,听完后点评指导,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周老带过无数学生,他是一位温和、全面、深邃的医家。是我的敬佩的老师,我的榜样。”李金田说。
用仁心仁术形容周信有毫不为过。“周医生,这个药熬多久啊?”“从第一次煮沸后用中火煎煮20~30分钟。”面对就诊患者铺天盖地的各种疑问,周信有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
“老爷子还坐诊的时候,遇到挂不上号的外地患者,就把他们带回家里诊治。”周信有的女儿说,有的患者连夜赶来看病却没挂上号,周信有就在家为他们诊治,还留他们在家吃饭。即使到了2013年下半年,周信有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外出坐诊,也还会在家为慕名前来的患者诊治,因为在他看来,能为患者服务是自己的快乐,患者能康复就是自己最大的满足。
身集“四粹” “正能量”架构幸福晚年
悬壶济世的国医大师,叱咤一时的武林高手,笔走龙蛇的书画大师,誉满金城的京剧票友。能集这四大国粹于一身的不是别人,正是周信有。
周信有的性格乐观,豁达开朗,爱好广泛。出身于武术世家的他,自幼跟随父亲习武,朝夕苦练,完整地继承了父亲所传迷踪拳的全部内容。自小习武使周信有养成了晨练的习惯。每天清晨,或是在自家小区安静的空地上,或是在黄河边的缕缕微风中,周信有都会把拳、剑、刀、鞭的套路系统练习一遍。2002年,周信有还获得了“中国武术八段”的荣誉。
周信有爱好京戏,在票友界声誉较高。曾经,周信有会每周利用两个下午,约几位票友界的老友到家中相聚,在京胡伴奏下,引吭高唱。
周信有认为,老年人身体老化是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但心理不能老化。他一生爱好书法,到了晚年,坚持每天抽出一定时间练书法。在周信有家客厅墙上、书房墙上悬挂的“仁者寿”“禅定”等书画作品均为他亲笔书写。苍劲有力的笔触,圆润的笔锋,与字画一样,都体现了周信有“以光明存心,以正大立身;交友以诚信,接人以谦和”的为人之道。(方碧陶)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