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⑮
包金山:妙手去骨疾 巧技解沉疴
包金山,1939年出生,中共党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医药蒙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享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医正骨医院副院长,现受聘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他将“蒙医骨伤科学”写进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高等院校蒙医药统编教材》之中,创建中国蒙医骨伤科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首届中国中医骨伤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深圳举行。在研讨会的经验交流环节,一位中等身材、面容清瘦、眉毛浓黑、目光冷峻的蒙古族汉子走上舞台。他所展示的是“12岁少女左侧肱骨踝上延伸性骨折”的手法复位,这种骨折临床上治疗起来十分繁琐,仅仅患处的消炎、麻醉就至少要15分钟。只见他呷了一口药酒,两手轻轻地扶在患者患处,“吱——”场内大厅略过一声震耳的口哨声,酒重重地喷在患者肱骨踝上,迅即两手摩擦两三回合,仅用9分钟,患者的肱骨踝骨折就复位了。
这一套整骨手法在当时的研讨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参会的国内外骨科专家认识了这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整骨医生包金山。
命途多舛 把蒙医整骨术传下去
1939年,包金山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孛儿只斤(包氏)祖传蒙医整骨世家,被赞誉为“草原神医”的娜仁·阿柏的第四代传人。
“我的曾祖母是娜仁·阿柏,娜仁是蒙语里太阳的意思,是我们草原上有名的神医,大家都认识、尊重她。”从小包金山就听说了很多关于家族的传奇故事,尤其是曾祖母娜仁·阿柏的传奇经历、精湛医术更是令包金山心驰神往。
在包金山之前,孛儿只斤(包氏)祖传蒙医整骨历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只传本族,只许单传。所以对于家族来说,选择一代继承人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包金山聪慧的头脑、顽强的意志以及与生俱来的仁爱心肠,赢得了长辈们的信任,刚满7岁的时候,便被叔父立为祖传整骨的传人,同时给他提出了“三不八要”的严格戒律。即在医德上,不能以貌取人,不能为挣钱而行医,不能酗酒。在医疗技术上,要诊断正确,要复位完整,要固定牢靠,要按摩始终,要药物适当,要重视护理,要锻炼功能,要医患结合。
叔父的教诲,使年幼的包金山懂得了作为一名医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从那时起,他便跟着叔父勤学苦练,不管严寒酷暑,科尔沁草原上哪里有他叔父包玛沙的足迹,哪里就有包金山的身影。包金山刚满15岁时,便可单独行医了。草原上到处可以寻觅到包金山幼小的身影,他的名字也在草原上逐渐传开。
由于种种原因,包金山14岁时才走进小学校门,但他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激励他后来居上,成绩很快在班级名列前茅并连续跳级。天道酬勤,1959年,20岁的包金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为他日后以科学的态度加强对蒙医整骨术的研究,促进蒙医整骨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包金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旗里一所新建的中学任教。当年的小神医回到家乡的消息很快在科尔沁草原传开了,草原上的农民纷纷到学校找他治病。他就一边忙于教学工作,一边抽出时间为父老乡亲治病。
1966年,包金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命运多舛,动乱时期,包金山被卷入政治漩涡,关入牛棚,不分昼夜审讯、拷问。当时他的妻子已经怀胎十月,第二个孩子即将降生,“包氏的整骨术不能毁在我手里。”为了活下去,更为了祖传蒙医整骨医术不在他的手上失传,包金山选择了离家避难这条路。
一个寒夜,包金山从哲理木盟跑到辽宁省阜新市一位老农民家里。老农民刁濑是曾经被他治愈的一位骨折患者,刁濑冒着被牵连的危险收留了包金山,并与阜新市矿区医院领导联系后,把包金山送到了那里,让他在矿区医院隐姓埋名地从事他的事业。
建立体系 完善蒙医骨伤科学理论
经过多年的耕耘,包金山建立起了“蒙医骨伤科学”的整套理论体系,但在当时国内部分专家并不承认“蒙医骨伤科学”的存在,他们认为,在内蒙古地区,只有民间的、分散的、传统的、不成熟的整骨术。这种看法对于包金山来说是一种挑战。意志坚强的他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蒙医骨伤科学”,他从一步一步地规划并实现着自己的奋斗目标——继承、总结蒙古民族两千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没有系统文字记载的、民间的、分散的蒙医整骨术,将它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体系的蒙医骨伤科学”。
“当时我就想着,不怕路远,只怕找不到路,一旦找到路,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会一直走下去。”包金山说。他在继承自己家族整骨术的基础上,走出蒙古草原,调查、了解、收集资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为了结合临床做实验,获得准确的临床数据和观察科研成果,在20世纪70年代初,包金山拿出当时家里全部的2.6万元积蓄,多次自费到北京、天津、河南洛阳等地的骨科医院、医疗科研机构求教。同时,他翻阅了八百多万字的医学书籍,自学了国内外的医学理论,并在赴各地学习中西医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于1986年11月,在广西中医骨科研究所举办的函授班学习一年,提升医学理论水平。
经过不断努力,包金山终于破译了蒙医整骨的“黑匣子”,创新了内因为指导,外因为条件,以精、气、神为重点,手感整复和力学固定为主,喷酒按摩为内容,天地人合回归自然的“三诊、六则、九结合、六护理”理论体系。这种技术解决了骨折治疗史上没有很好解决的人与物、动与静、内因与外因、主动与被动、骨骼与软组织、意与气、手法与手术、形与神八对矛盾。在多年实践中,蒙医整骨治疗方法以其能促进患者自我修复,治疗过程中不破坏骨膜和血运,疗程短、费用低、痛苦少、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等优势,获得了患者的青睐。
1983年,包金山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医骨伤科讨论会上,对当时较少人知晓的“蒙医骨伤科学”进行介绍。蒙医骨伤科学以包金山丰富临床经验为基础,操作安全易行,不受条件限制,具有痛苦少、疗程短、费用低、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包金山填补了蒙医骨伤科理论体系两千多年来的空白,弘扬了少数民族医学,为祖国医学宝库增添了一朵瑰丽的奇葩。他还把“蒙医骨伤科学”写进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高等院校蒙医药统编教材》之中,被中外学者誉为“创建中国蒙医骨伤科学理论的第一人。”
注重创新 建起草原上的救护医院
作为一名医生,收到感谢信早已是包金山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40多年前他收到的那封感谢信却一直让他难忘至今。
寄信者叫李永祥,是一名越南华侨,1976年6月,李永祥因右肱骨干粉碎性骨折到草原上找包金山治疗。那时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医正骨医院刚投入使用不久,李永祥在这里经过包金山一个多月的治疗,右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痊愈了。李永祥回到越南后,给包金山寄来了这封感谢信,称正骨医院就如同“草原上的救护医院”,包金山就如同“现代华佗”,给患者带来希望。
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医正骨医院是全国第一家蒙医正骨医院,也是包金山一手创办起来的。
1973年3月,包金山被科尔沁左翼后旗旗委任命为后旗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他不畏艰辛,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骨科科室建设和蒙医整骨事业中。在医院骨科得到长足发展后,他向医院和旗里领导申请,希望把骨科变成独立核算科室。领导同意了包金山的建议,批准骨科为“医院单独核算的独立科室”。为了进一步加强骨科技术力量,1974年6月,经旗政府同意,举办了面向全旗民间骨科人员的“骨科学习班”,使全旗分散的骨科技术得到了整合,各科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在此基础上,包金山为了推广蒙医整骨科学,提高知名度,更好地为各民族的骨伤病人服务,决心要建立一所独立的蒙医正骨医院。可是在一个较为贫困落后的旗县建立一个专科医院,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当时所在医院院长周信和同伴们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包金山历经两年的考察研究,并结合科左后旗的实际情况,骨伤病人的就诊情况以及蒙医整骨术的特点,写出了建院的计划书。经旗政府同意,包金山等本着“少花钱、多办事、自力更生”的原则开始兴建医院。
在过去,金河等大兴安岭十几个林业局和辽宁省八道濠砖厂的骨伤病人来医院治病的较多。包金山抓住这个机遇,经领导班子讨论,选派著名骨科大夫白音宝力高到林区和砖厂进行联系,解决了木材和砖瓦等建筑材料的来源,不到两个月,在1.4万平方米的院内盖起了64间砖瓦房。1976年5月,全国第一家蒙医正骨医院在科尔沁草原上诞生了。
破除祖训 让蒙医整骨造福更多人
在包金山的诊室,爱吉牧仁每天都会坐在包金山的对面,跟着包金山一起出诊、学习,有时遇到一些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语言不通时,爱吉牧仁还会充当起翻译的角色,“特别荣幸经过层层考核,最后老师给了我一个和他学习的机会。”来自内蒙古赤峰的爱吉牧仁是包金山的通辽市传承人之一,也是14个传承弟子中唯一的汉族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包金山在多年的忙碌中体会很深的一点是,草原上骨伤患者很多,但整骨医生却很少。他深知“祖传整骨只传本族,只许家族单传”这个祖训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便不顾家族反对,大胆破除陈规陋习。他不但编书著述广泛宣扬祖传蒙医整骨术,而且多年行医生涯中收了许多异姓、异族徒弟,并应聘内蒙古医学院的骨外科名誉主任,承担了蒙医整骨学的教学任务,将祖传整骨技术传授给他们。
包金山给患者进行整骨治疗时,传承人经常围成一圈观摩手法,甚至有人会全程录下来方便自己学习及治疗结束后讨论心得。对于这些传承人,包金山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前期,会给他们培训蒙医整骨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手法要点,理论知识扎实后会让传承人实际操作,同时还会要求他们写跟师笔记。
“整骨并不只属于一个家族,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更多的人去学习整骨也就能解决更多患者的痛苦。”包金山粗略地算了一下,几十年来他已经通过大学授课、进修培训、收徒等方式培养了2600余人,其中包括国家级传承人2名,内蒙古自治区传承人2名,通辽市传承人10名,同时还打破了祖训中对于传承人民族、性别等条件的限制,广泛纳新,使内蒙古的包氏整骨术逐渐传向祖国各地。
不遗余力 帮助患者缓解骨痛
家住库伦旗的塔娜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因为长期腰疼,父母带着她到包金山的诊室来就诊。经过一番检查后包金山建议塔娜做一个CT排查下腰椎间盘问题,“一会儿你得仰颏躺在机器上,别害怕,没大事儿。”包金山和蔼地嘱咐着孩子拍CT时的注意事项,还叮嘱孩子的父母,平时孩子坐着学习超过半小时,就一定要让她起来活动一下,现在不少孩子都是因为久坐,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孩子平时吃不吃菜呀?得让她多吃菜,补充铜和锌。”就如同长辈关心小辈一样。
“作为一名医生,医术和医德一个都不能落下,在我遭遇困难的时候,是我救治过的患者帮我渡过了难关,这份恩情我记在心里,也提醒我自己要用仁心对待更多的患者。”包金山说。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高发的一种骨病,92岁的老人朱振林是来自内蒙古伊克昭盟的一位患者,曾患过脑血栓,因为下床走路时不小心滑倒,导致左股骨颈骨折,周围的医院都建议手术,进行股骨头置换,费用在7万元左右,这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讲就如同一个天文数字,而且对于已经92岁的老人来说,身体能否承受股骨头置换手术也是一个问题,就在老人的儿子一筹莫展之时,曾经被包金山治愈的患者向他们推荐了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出诊的包金山,经过手法复位治疗,52天后,老人已经出院回家了。
这些年来,包金山到处奔波,用蒙医整骨医术解除了各民族数以万计患者的病痛,为千万个家庭增添了幸福和欢乐。包金山对患者总是一视同仁,从不分贫富贵贱。有些患者没有钱住院,他就管吃管住。他自己掏腰包帮助的患者,已经没有人数得清了。
“哪怕患者只有0.1%的治愈希望,也要倾注100%的努力救治。”从事整骨工作以来,包金山始终把这句话记在心间。直至今日,年近八旬的包金山仍旧坚持每天出诊,用高尚的医德温暖着患者的心,以精湛的医术进一步发扬光大蒙医药文化遗产,使其走出草原。(张斯文)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