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⑫丨薛伯寿

薛伯寿:医林骄子 热病大家

时间:2018-01-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肖雄

  

  薛伯寿,1936年生,江苏泰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1963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当代杰出中医学家蒲辅周入室弟子。

  他曾负责蒲辅周名家研究室建设,为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十余项课题作指导。他曾参与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相关工作,《“非典”辨治八法及方药》获“北京中医药抗击SARS优秀科研论文”二等奖。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薛伯寿已是82岁高龄。他衣着简朴,满头银发,一口带着浓浓江苏泰兴口音的普通话,举手投足间透出坚韧的气质。他治疗热病,效如桴鼓,传承育人,无私奉献,对待患者如春风般温暖,为无数患者带去希望。

  “一定要学医治病救人”

  薛伯寿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岁多时患惊风,昏迷了两三天,已是一脚踏进了鬼门关,最终却顽强地挺了过来。记事后的薛伯寿,亲眼目睹了当时乡亲们的贫病艰辛,后来,在他幸遇良师时,他便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医治病救人。

  薛伯寿在解放前只读了半年私塾,待到泰兴黄桥解放后,才得以继续读小学。他对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倍加珍惜,十分刻苦勤奋。薛伯寿从小学三年级读起,期间再跳一级,成绩一直都是班级第一。念中学时,薛伯寿不幸感染了血吸虫病。当时的江苏属于血吸虫病重灾区,从与病魔斗争到病愈返校,这一段经历在薛伯寿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更加坚定了学医救人的信念。从那时起,薛伯寿就开始自学中医。当时薛伯寿的班主任是泰州市名中医之后,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得知薛伯寿的学医志向后,鼓励他报考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高考那一年薛伯寿不负众望,考入上中医。

  薛伯寿入学后学习刻苦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扎实的中西医基本功由此夯实。大学读书期间,薛伯寿又染上浸润性肺结核。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他还练习太极拳,病好得很快,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此后,薛伯寿更加投入地学习中医,把为老百姓看好病当作自己的志向。在北京工作后,他每年回乡探亲都坚持义诊,每日看诊数十人至上百人。

  “服务于祖国,才无损于恩师的声望”

  能拜蒲辅周为师,是极大的荣耀,也有极大的责任。“当年给蒲辅周先生选学生,是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学生的品行、学问、家庭背景等都必须经过细致的审查。”薛伯寿仍然能记得当初拜师时的点点滴滴,他认为,这是党和国家托付的神圣使命。

  “蒲辅周先生对学生非常爱护,既重视医术的传授,也强调医德的培育。”从被选派为徒弟一直到蒲老去世的13年,薛伯寿一直跟随蒲辅周学习,他勤学善思,乐于钻研,长于化用,是蒲老竭力培养的弟子。薛伯寿回忆,蒲老突然想到什么好的经验思路,都会把他叫过去学习。老人家晚年视力已经很差了,仍每天坚持读书,用放大镜贴着书本,被学生称作“吃书”。薛伯寿说,当时已经享誉全国、艺高德望的蒲老仍如此刻苦,不仅是为了提高自身,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老师的呕心沥血,勤苦教导,薛伯寿默默铭记在心,他永远忘不了老师对自己胜过子女的关爱。

  逝者如斯,五十载光阴匆匆。薛伯寿出师后至今,始终铭记:继承发扬推广蒲老学验,造福人民。他所著书目除了早年蒲老的经验和医案外,最近两本都是冠名蒲辅周,标明为继承心悟、传承心悟。薛伯寿在蒲辅周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多开拓创新,他把今日的成就归功于他的恩师。薛伯寿对恩师感念终身,也对各阶段教导过他的老师心怀感恩。他深知,能有机会上学,能从事中医药事业,都离不开国家的富强和党的政策。薛伯寿曾因在国外讲学带教而深受欢迎,面对国外机构的挽留,他坚决辞谢,毅然回国,他说:“我是蒲老的弟子,服务于祖国,才无损于恩师的声望;只有自强不息,为中医药事业多做贡献,才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

  “中医人要自信自强,别人才能看得起”

  当年蒲辅周治疗传染病,如梓潼霍乱、成都麻疹、北京“乙脑”等,往往在众医无策之际,独辟蹊径。随着现代社会和医学的发展,中医对传染病及急危重症的治疗,有淡化的趋势,以至于很多中医人对此毫无信心,某些西医院在急重症方面对中医非常轻视,薛伯寿也曾遇到这类情况。

  2005年4月的一天,薛伯寿接到紧急求救电话:5岁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高热昏迷,医治无效,从河北邯郸转入北京某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病况日趋危急,告病危不治。求救者是患者的亲属,也是一位中医师,他曾经见到蒲辅周医案中有成功救治重症脑炎的案例。情急之下,他想到找蒲辅周的学生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费了几番周折找到了薛伯寿。救急扶危,敢于担当,薛伯寿即刻前往诊断。没想到,来到病房,他却被拒之门外,理由是“中医不可能有效,说不定还加重患者病情,医疗责任谁承担?”病房内情势焦急,病房外救人心切。经过一番协调与交涉之后,薛伯寿终于可以进入病房为患儿诊病。处方后,按方抓药煎好,鼻饲。结果患儿仅服下半付药,就已热减神清,过一天后可自行进食,3剂药后,肌力恢复,可下床行走,几天后病愈出院。在该医院的建院史上,这是第一次请中医会诊,中医的神奇疗效令许多西医专家叹服。薛伯寿认为,中医人要自信自强,别人才能看得起。

  类似的病案还有不少,薛伯寿之所能临危不惧,从容救治,源于他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功夫。广安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主任齐文升是薛伯寿的弟子,他每天都要接诊处理多种急症重病,其中中医参与的不在少数。他感慨:“观薛老师救治急危重症,使我对中医治疗急重症有了极大的信心。”

  作为蒲辅周的入室弟子,薛伯寿打破门户之见,参百家学说,融寒温一炉,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先是80年代初撰文呼吁重视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及其温病十五方的临床应用,引发中医同道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又受命应邀远赴坦桑尼亚运用中医药试治艾滋病,所取得经验获同仁认可;90年代末,值北京流感暴发,染病者众多,有一家四代人皆发,薛伯寿诊为冬温,辨为外寒内热,自拟“速解流感饮”,被广安门医院作为流感普济方广施群众;2003年非典时期,形势严峻,薛伯寿夜以继日以蒲老学术经验发展创新总结出“非典”辨治八法及方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印成小册,送给一线工作者指导临床。

  “要引导学生走德艺双馨之路”

  薛伯寿始终重视培育弟子,先后培养出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数百名。薛伯寿名医传承工作站也曾获首届全国名医工作室奖,而今已成为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基地。

  1975年,薛伯寿被派往河北邯郸,负责广安门医院在当地野河医院所办赤脚医生大专班的教学任务。为培养这些学生成才,薛伯寿付出了极大心血。

  “要引导学生走德艺双馨之路。”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薛伯寿反复将学术医疗各方面经验介绍给学生,带他们实习看病,毕业时,还赠给每个学生一套北京王府井书店当时能买到的所有中医书籍。这些学生毕业后,薛伯寿仍每年赴邯郸检查他们的读书临诊情况,并作学术报告。如今,当年的这66名赤脚医生多已成为优秀的中医人才,其中2名成为二级教授,6位已成为当地县中医院院长,33名晋升高级职称。邯郸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周海平谈及薛老时,感激地说:“现在我们邯郸市中医院院长、各科室骨干基本都是薛老培养的,可以说薛老是邯郸市中医事业的奠基人!”

  薛伯寿还负责主办了十余届原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医学习中医班,教授中医基础课程和经典著作;多次出国讲学,传授中医辨证论治和针药实践操作,广受学员欢迎与好评。此外,薛伯寿先后带过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全国优才。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学术继承人10人。对于学生们,薛伯寿传授学术经验毫无保留,严格要求,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06年,薛伯寿被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1年,他获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贡献奖,2012年获岐黄中医药基金会传承发展奖。

  薛伯寿爱徒如子,不仅在学业和德行上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也常常关心学生。他资助部分困难学生,指导化解学生思想的困惑,关注学生就业,甚至还帮忙牵线终身大事。

  “医生首先要关心病人,不能只见病不见人”

  “医德即人品素质,为医先要学会做人,医者乃性命攸关之事,切不可贪求私利、骄傲自矜、不思进取。”薛伯寿永远记得恩师的教诲,以纯朴真诚之性,行大医之行。他常说《道德经》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医者应无私心,以患者心为心,关心体贴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薛伯寿用药以辨证为准,不开大处方、大药量,对名贵药材的使用极其谨慎,即使需要使用,用量亦小、中病即止,尽量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并且,他想方设法做到处方精小、价格低廉,主张无病不服药,反对乱开补药。他常说治病容易治人难。对于来诊患者,不但用中药调理,还常常细细观察询问,了解患者所忧所患,予以劝解宽慰鼓励。在临证诊疗中薛伯寿既治病又治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患者治病要靠自己,要重视身心调养,尽量开导安慰患者消除恐惧,树立信心,保持心情愉快。

  “医生首先要关心病人,不能只见病不见人。要关心病人的疾苦,理解他的处境,同情他的遭遇,这也是中医人必备的素质。药物不是万能的,不仅要会遣方用药,还要明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薛伯寿说。

  薛伯寿还常常教导身边的弟子,医乃仁术,医者必须追求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到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寻求古训、融会新知,精益求精地救治病人。只有急病人之所急,才能真正有所为,成为能治病救人的大医。医者必须达到始终把研究学问、追求知识、治愈病人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2013年,薛伯寿获“全国医德标兵”荣誉称号。

  “看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用自己的医术服务于百姓很有意义。”薛伯寿说。他对农村基层的困苦有深刻的了解,他当年全心竭力培养赤脚医生,就是希望他们将来能服务基层,为当地民众解决实际的病苦。当培训结束后,有学员学有所成,觉得所得报酬太少,想到深圳等沿海地区发展,薛伯寿就会劝导他们。有些学员在受到薛伯寿开解教育后最终决定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服务,有的现在已经成为知名中医,也培养了大批的弟子,造福了一方百姓。

  “未出土时先有节,待至凌云心更虚”是薛伯寿的座右铭之一。生活中的薛伯寿非常平易近人,十分推崇《道德经》,老子倡导慈、俭、谦下,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他体悟到天地清静无为,对万物无为而无所不为,生育滋长万物而不图报,认为人就是要无私奉献。

  薛伯寿毕生遵行蒲辅周先生教导,竭力传承弘扬蒲氏医学。对薛伯寿而言,一心为患者,全心为民众,即是尊师重道,回报社会。(肖雄)

(责任编辑:郭昱彤)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