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望海楼)

时间:2015-12-0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君平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诺贝尔获奖者演讲台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身影,第一次响起了清正柔婉的中国女音,第一次述说了中医药的故事。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的诺奖之旅,在千里之外的斯德哥尔摩,掀起猎猎的中国风。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当年,中医古籍的记载触动了屠呦呦的灵感,成功地打开了青蒿素研发之门,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在诺贝尔主题演讲会上,出现了感人的一幕:由于麦克风线不够长,卡罗林斯卡学院传染病学教授简·安德森在屠呦呦研究员演讲全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为屠呦呦研究员拿着话筒,一只手从后面扶着屠教授,30分钟一动未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是因为外国科学家为岐黄之术所折服,但至少说明,屠呦呦获诺奖赢得科学家的尊重,神奇的中医药赢得了世界的认同。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詹姆斯·罗斯顿在中国针刺麻醉,引发了美国的针灸热。中医针灸从此走出国门,2010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屠呦呦获诺奖,打开了一扇中医药国际化的希望之门,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医药、接受中医药,有助于展示中医药文化内在的魅力。正如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理查·罗伯茨所说:“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财富。”

  截至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71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医已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尽管如此,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医药还处于灰色地带,没有合法地位,也缺少法律的保护。除去技术壁垒、经济利益的影响,文化差异是中医药海外发展的主要阻碍。在外国人看来,中医药“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这也好理解,因为任何人在接受一种外来文化时,都会以其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为基础。就医论医、就药论药,缺乏文化认同感,中医药走出去就只能永远在路上。

  让不相信中医的外国人看中医、吃中药,必须从文化传播做起。跨文化传播中有一个著名理论叫“冰山效应”,那么对中医药来说,浮在海平面以上的是治病防病,而被掩盖在海平面下的,则是中医药特有的价值观和哲学思维。要消除外国人眼中的冰山效应,要让中医药国际化“再上一层楼”,正如屠呦呦在演讲中所说的那样,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必须“呼吁更多的人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习近平主席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如今,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中国理应借诺奖东风,擦亮中华文化“名片”,让古老的中医药以崭新的形象走向世界。(作者为人民日报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姜洁冰)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